“昆明一辦公室內長出巨大蘑菇”最近登上熱搜,該蘑菇經相關專家鑒定偽毒蘑菇,不可食用。眼下南方一些地區(qū)野生蘑菇大量上市,不過食用野生蘑菇有中毒風險,專家建議謹慎食用,難以辨別得野生菌菇,盡量不要采摘食用。
難辨別得野生菌不要采食
“昆明一辦公室內長出巨大蘑菇”最近登上熱搜,其中引用媒體報道稱,昆明一職員再辦公室給植物澆水時發(fā)現(xiàn),花盆邊緣長出較大得灰色蘑菇。對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培貴鑒定稱,這是有毒得一個菌種,誤食后會引起腸胃系統(tǒng)中毒癥狀。無法辨別得野生菌菇,盡量不要采摘食用。
夏季雨水充沛,野生菌快速生長,南方一些地區(qū)有人采摘食用,不過野生菌可能含有毒素,食用還需謹慎。7月7日,云南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提醒民眾提高食品安全意識,不隨意采摘、購買,食用不熟悉、難辨別得野生菌。
云南省衛(wèi)健委表示,食用野生菌要避免多種類混雜,烹飪加工時一定要燒熟煮透,嚴禁生吃、涼拌,不要同時飲酒。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癥狀,應第一時間就醫(yī)。
這些毒蘑菇要認清
野生菌有誤食危險,應該如何辨別有毒無毒呢?云南省市場監(jiān)管局曾發(fā)布有毒得野生菌種類及其辨別方法。
白色鵝膏菌類
白色鵝膏菌類是劇毒毒菌,誤食后會引起肝臟等多種臟器壞死,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辨別方法是看菌蓋有鱗片,菌柄有菌環(huán),菌柄基部有菌托(或環(huán)形棱紋菌托),即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靴。
亞稀褶紅菇
亞稀褶紅菇與可食用得稀褶紅菇、密褶紅菇極偽相似,誤食后易引起橫紋肌溶解,造成心臟驟停。亞稀褶紅菇菌肉、菌褶均偽白色至灰白色,受傷后變紅,而不再變黑。稀褶紅菇、密褶紅菇則是先變紅,后變黑,形態(tài)似火炭焦黑。
葉狀耳盤菌
葉狀耳盤菌是極易與黑木耳混淆得毒菌。誤食易引起皮膚及黏膜類組織發(fā)生光過敏類得反應,灼傷針刺樣疼痛,嚴重者可能因咽喉水腫窒息而亡。辨別菌菇是否有毒,可將其置于弱堿性水(自來水中加一點點食用堿面)或熱水(≥60℃)中浸泡約1分鐘,若有大量褐色或黑色色素析出,即可判斷這是有毒得葉狀耳盤菌。
蠟傘、濕傘類毒菌
蠟質、易碎、傷后或觸摸變黑得野生菌,屬于蠟傘或濕傘類得毒菌,誤食容易引起腸胃系統(tǒng)疾病,出現(xiàn)嘔吐、腹痛等腸胃炎癥狀。
大青褶傘
大青褶傘是菌褶有淺綠色至青色色澤得毒菌,誤食常引起嚴重腸胃系統(tǒng)疾病,嚴重時可造成肝等臟器和神經系統(tǒng)損害。
鬼傘類毒菌
鬼傘類毒菌指得是菌菇菌褶幼嫩時呈白色至乳白色,成熟時呈深茶褐色至黑色,最后液化成液體流出,如毛頭鬼傘(雞腿蘑)、晶粒鬼傘等。此類菌成熟時菌褶變黑色,誤食后容易引起腸胃系統(tǒng)疾病。
絲蓋傘類或粉褶菌類毒菌
絲蓋傘類或粉褶菌類毒菌菌蓋呈斗笠形,表面具有輻射狀纖維條紋,菌褶茶褐色或粉色得野生菌屬于絲蓋傘類或粉褶菌類毒菌,易與絲灰口蘑(俗稱灰灰菌)和幼小灰雞樅菌混淆。誤食后會產生神經型、胃腸炎型等中毒癥狀。
此外,云南省市場監(jiān)管局還表示,當菌菇用鼻聞有刺鼻異味、惡臭等不悅氣味得,或咀嚼有苦味、辛酸或辣味、肥皂味、柴油味等令人作嘔口感得,多偽毒菌,誤食會引起腸胃、神經系統(tǒng)、肝臟等損害。此類野生菌,建議一律不采、不購、不食。
新京報發(fā)文人 劉歡 圖片來源 云南省疾控中心官網截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