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一半是美學(xué),一半是哲學(xué)。
古時候,人們對于年齡的稱謂,一般不會采用數(shù)字,而是用一些文字進行替代。比如“三十而立”,將古代的三十歲稱之為而立之年;四十不惑,將四十歲稱之為“不惑之年”;人生七十古來稀,將七十歲稱之為“古稀之年”等等。
與此同時,古人非常講究。還將男女不同年齡,命名了非常文雅甚至極具美感的稱謂。比如
男子十三四歲稱為“舞勺之年”,十五歲稱為“舞象之年”,二十歲稱為“弱冠之年”。
而女孩子的年齡稱謂更加美妙。比如_花信之年、豆蔻之年、桃李之年、破瓜之年、及笄之年等等。今天文史君,著重為大家說說花信之年、豆蔻之年和桃李之年的一些文學(xué)故事。
花信之年
對于女人來說,“花信”二字可以說寫盡了女人的溫婉、柔情、靚麗、美好。
怎樣的年齡,才能冠以“花信”二字呢?古時,花信之年正好指的是女子二十四歲。二十四歲的女子,稚氣已去漸至成熟,正是花樣之年,如花蕾綻放。
“花信“二字,最早出自宋朝詩人范成大的詩作《聞石湖海棠盛開》詩之一:“東風(fēng)花信十分開,細意留連待我來?!蔽缆睿尚毁?,極盡美好。
對于花信之年的來歷,有學(xué)者認為與古代的24節(jié)氣有一定的聯(lián)系。花信之年指代二十四歲,正好與二十四節(jié)氣字數(shù)相同。同時,古人將二十四節(jié)氣稱為“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
從清代開始,人們開始將“花信之年”這個稱呼用來指代二十四歲的女子,而且還引申出了“始有年方花信、花信年華”的比喻。
晚清時期,女詞人阮恩灤英年早逝,當時去世的時候只有二十四歲,后人替她作了一首詞來悼念她,其中就提到了“花信”二字。傳之至今,依然曼妙芳香。
豆蔻之年
豆蔻之年,形容的是女子十三四歲的年齡。與成語豆蔻年華含義一樣,代指少年的青春年華。
“豆蔻”也被稱為“含胎花”,豆蔻年華的典故,最早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贈別》_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杜牧離開揚州的時候,寫給一位只有十三歲左右名叫張好好的風(fēng)塵女子的詩。詩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fā)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
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_“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p>
桃李之年
桃李之年,指的是女子二十歲。意思是說這個時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艷麗動人。
她的原本稱謂是“桃李年華”。語出陸游的詩句_“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
明朝徐渭在作品《又啟嚴公》中也寫道_“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桃李盛開、明艷動人,比喻女子,也是極好的贊美。
讀者們,關(guān)于“古代的年齡稱謂”,大家有怎樣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zhuǎn)發(f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