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蒙奇奇的書架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wǎng)App動態(tài)
#讀藏之間# "決定性的瞬間"
前些日子,賣掉一本維利·羅尼的《那一天》(圖一),又看到封面上抱著法棍的男孩那燦爛無邪的笑臉,說實話,真有點舍不得把這本書賣掉。
維利·羅尼(Willy Ronis,1910-2009)是法國著名攝影家。2007年,北京首都博物館曾舉辦了他的《攝影的誕生_一項法國的發(fā)明》和《維利·羅尼眼中的巴黎》這兩個大型展覽。這兩個展覽我親自去看了,展覽的作品中就包括《抱面包的男孩》和羅尼的代表作_《普羅旺斯的裸體照》。英國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dá)杰寫的文學(xué)名作_《英國病人》就將維尼拍攝的《普羅旺斯的裸體照》作為封面照片。
羅尼用手中的相機(jī)為一代又一代法國人“永遠(yuǎn)留住了屬于人民的、富有詩意的法蘭西”,_這是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對維尼的評價。
任何國家的攝影家又何嘗不是這樣?留住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正是各國攝影家們?nèi)≈槐M的創(chuàng)作源泉。
這位"雄赳赳,氣昂昂"抱著兩個大酒瓶的男孩兒,這一瞬間能被鏡頭捕捉到,說明攝影家的功力不淺,而攝影師和攝影家的區(qū)別也正在于此。這張照片就是由鼎鼎大名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拍攝的。
布列松倡導(dǎo)的著名的攝影理論就是"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決定性瞬間"是一種攝影的美學(xué)理念_通過抓拍的手段,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強有力的視覺構(gòu)圖表達(dá)出來。簡單地說,就是嚴(yán)格擯棄假拍擺拍,"必須永遠(yuǎn)秉持對被攝者與對自己的最大尊重"。
認(rèn)為《抱著酒瓶的男孩》這張照片是擺拍的人也有,但我不這么認(rèn)為。如果真是擺拍的,那么布列松的名言_“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 就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我國紀(jì)實攝影家許海峰(1969-,曾是上海原《東方早報》的攝影發(fā)文人)的作品,拍攝于上海。許海峰這張照片的題材和上述大師級作品相同,但畫面格調(diào)就明顯弱了幾個檔次。他想要說什么?答案比較模糊。但即使這樣,這張照片我能給75分(75/100)。
許海峰比較有名的攝影作品是《廢墟的美學(xué)》系列,圖六是其中之一。從這張照片中應(yīng)該能洞察出攝影家的"創(chuàng)作立場",這非常重要。攝影作品無論多么"含蓄",那也比文字真實直白的多。要"隱藏"這一切的話,那只能是一些"非決定性的瞬間"的擁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