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形容諸葛亮的形象,我的第一反應是“身高八尺,羽扇綸巾”。
我之所以對他的身高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記得在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言文,里面提到"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這是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在草廬看到諸葛亮時的描寫。文中的意思是“劉備打量諸葛亮,只見他身高八尺,臉上像玉一樣光滑,頭上戴著綸巾,身上披著畫有仙鶴的袍子,神態(tài)仿佛像是一位神仙般”。
全國最大諸葛亮銅像《資料》
這里提到,諸葛亮的身高有八尺。如果按照現代我國的尺寸算的話,現代我國1尺大約33.33厘 米,8尺即2.67米。2.67米???那是絕對不可能!!要知道,姚明的身高也才2.26米,諸葛亮難道比姚明還高出一大截嗎?那得是巨人了??!
記得當時課文中的翻譯是,八尺相當于現在的一米九多一點。這個數據具體是怎么計算得來的,文中并沒有提到過。即便對于現在而言,一米九幾的身高也是是非常高的了。另外,老師還提到過,這可能是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來突出表現諸葛亮的偉岸形象。
當時沒有機會去具體考證,就只能放棄了?,F在就讓我們來算一算,諸葛亮的“身長八尺”到底有多高吧。
除了《三國演義》,《三國志》也記載了諸葛亮的身高_“身高八尺。”
諸葛亮生活在東漢至三國時期,他那個時代的尺要比現在的尺短得多。 我們先從戰(zhàn)國時期的尺寸說起。
圖為 秦國商鞅銅方升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戰(zhàn)國時期的容器_秦國商鞅銅方升,是公元前344年商鞅統(tǒng)一秦國度量衡時督造的標準量器。這件容器不僅能度量當時的容量,也能度量當時的長度。因為她上面的銘文內容表明_這件量器深1寸、寬3寸、長5.4寸。用米尺去量她的長寬和深度,再稍做換算,就可知當時1寸長約2.32厘米。10寸為1尺,故此1尺長約23.2厘米。
圖為 秦國商鞅銅方升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我們可由此得知,當時秦國一尺約合今23.2厘米。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繼續(xù)統(tǒng)一度量衡,但他沒有改變商鞅標定的尺度,所以秦朝1尺的標準長度仍然是23厘米多一點。
漢朝承襲了秦朝的度量衡制度,1尺還是23厘米多一點,這個尺度標準一直沿用到三國時期都沒有大的變化。
例如,1981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玻璃廠漢墓的漢代骨尺(如圖),現藏于洛陽博物館。長23.2厘米,寬1.36厘米。她的正反兩面都線刻了尺寸。全尺十等分,以圓圈表示,刻度清晰。
圖為 漢代骨尺 現藏于洛陽博物館
1976年出土于三門峽市一座東漢磚室墓的東漢彩繪骨尺,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骨尺通長23.2厘米。
圖為 東漢彩繪骨尺 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1972年甘肅省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出土的魏晉骨尺,長23.8cm,寬1.6cm。一端開一圓孔,每一寸上、下兩頭都有淺刻星度,共30個刻度點。從磨損痕跡看這是一件生活實用器,刻度精細準確,為研究魏晉時期的度量衡提供了實物依據。
圖為 魏晉骨尺
還有,1964年江西省南昌市壇子口1號墓出土三國時期的吳國骨尺,長23.5厘米。
所以,如果按照漢朝骨尺23.2厘米的標準計算,8尺大約185.6厘米;如果按照三國時期的魏國骨尺23.8厘米的標準計算,8尺大約190.4厘米;如果按照三國時期的吳國骨尺23.5厘米的標準計算,8尺大約188厘米。
我們不知道諸葛亮的身高是按哪種骨尺去量的,綜合漢尺和三國尺來估算,他的真實身高應該在1.8米到1.9米之間。
所以說,諸葛亮確實是大個子,但沒夸張地超出2米。 但即便是現在,一米八多的身高也是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