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詞語都源自佛教,比如現(xiàn)身說法、大千世界、味同嚼蠟、一塵不染、洗心革面,形容時間非常短暫的一瞬、須臾、一剎那等最早也是從佛教用語中演化而來的。
“一瞬 ”一詞出自梵典中的《僧祇律》_“瞬者目動也。律云_二十瞬為一彈指。謂修行人持齋之法,日正當(dāng)午,乃受飲食。若日過午一瞬,則不當(dāng)食?!币簿褪钦f,“一瞬 ”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但這里同時又提到了形容時間的另一個詞語“彈指”,亦即“20瞬為一彈指。”那么,何為彈指?
“彈指”一詞同樣來源于佛教,彈指是指捻彈手指作聲的動作。這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fēng)俗,用以表示歡喜、贊嘆、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祝咒等。智覬注曰_“彈指者,隨喜也”。
《吉藏義疏》中也云_“彈指者,表覺悟眾生?!边@個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復(fù)以食指向外急彈的動作,后來也作為佛教中一個表示時間的量詞被中華文化所吸收,彈指之間與轉(zhuǎn)瞬之間、頃刻之間、咄嗟之間、俯仰之間、倏忽之間、瞬息之間等詞語一樣,都成為形容時間很快的常用詞語。毛澤東在1965年5月寫的《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就有“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缮暇盘鞌堅拢上挛逖笞谨M……”的名句。
對于“一彈指”到底是多長時間,《僧祇律》中做過如下闡釋_“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yù),二十羅預(yù)為一須臾,一日一夜在三十須臾?!比绱丝磥?,首先還要弄清楚“一剎那”和“一須臾”又是指多長時間。翻閱《辭?!钒l(fā)現(xiàn),“剎那”詞條下是這樣解釋的_剎那,譯自梵語ksana,意為最短暫的時間。佛教著作中有多種解釋。
有的說_一彈指頃有60剎那;有的說_一念中有90剎那,一剎那又有900生滅;有的說_剎那是算術(shù)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后亦用于一般口語中。意為一瞬間。白居易《和夢游春》詩_“愁恨僧祇長,歡榮剎那促?!倍渡o律》中提到的須臾則為“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如果按照一日一夜是24小時,而“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的規(guī)則,如上這些個抽象的、表示時間極其短暫的名詞就不難換算成具體的時間概念了。既然24小時可分為“30須臾”,那么每一須臾就是0.8個小時,也就是48分鐘,或是2880秒。從“二十彈指為一羅預(yù),二十羅預(yù)為一須臾”則可推算出,一須臾等于400彈指,那么“一彈指”就是7.2秒。
這7秒多的時間再均分為20分,也就得出了“一瞬”的時間即0.36秒。依次再分20份,就是“一剎那”的時間長度0.018秒。由此可見,盡管“一瞬”、“須臾”、“一剎那”以及“彈指一揮間”都是用來形容時間很短,但其中“一剎那”最短。
其實除了以上這些,在漢語詞語中描繪時間飛逝的詞還有很多,“少頃”、“俄頃”、“倏忽”等都是表示時間不長的說法,而“一時半刻”、“午時三刻”等也都與時間的由來有關(guān)。古時沒有時鐘,先民們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nóng)耕生活。在年復(fù)一年的辛勤勞作中,逐漸從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中窺測到時辰的規(guī)律,在殷朝以前先民已將一晝夜等分為12個時辰,或是100刻。古人所說的一個“時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為一個小時;而一天24小時分為100刻,一刻就相當(dāng)于今天的14.4分鐘。
古人的時間概念源自于我國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測日定時的一種計時儀器;漏壺則是利用滴水多寡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通過陽光下晷針?biāo)队白拥囊苿觼碛嫊r,并以晷面上刻痕為時間標(biāo)記。
漏刻由漏壺和標(biāo)尺兩部分構(gòu)成,漏壺用于泄水或盛水,前者稱泄水型漏壺,后者稱受水型漏壺。標(biāo)尺用于標(biāo)記時刻,使用時置于壺中,隨壺內(nèi)水位變化而上下移動。漏壺最早也稱漏刻、箭漏。使用時,首先在漏壺中插入一根刻有時刻的標(biāo)桿,稱為箭。箭下以一只箭舟相托,浮于水面。當(dāng)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桿相應(yīng)下沉或上升,以壺口處箭上的刻度指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