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占了這顆藍色星球約71%的面積,不僅是生命的起源,還為我們提供了各類豐富的資源,調(diào)節(jié)著整個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通過航海技術(shù),我們探索著星球的每一個角落,在諸多典籍中尋找到海的蹤跡。
01
那些關(guān)于“海”的釋義
海,最早見于西周金文,本義指的是大海。
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nèi)有四海,四海之內(nèi)有九州。
在《爾雅·釋地》文中亦有記載道: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而在《說文解字注》中,“?!北欢x為: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
自古以來,“海”字是形容“大”與“博”的代名詞,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對“?!钡慕忉屖牵汉?,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許慎以海比喻為天池,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
天池,可見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以冥來描述海的幽深,冥,亦作溟,海之意。
北冥,北方的大海,有傳說曰:北海無邊無際,水深且黑,處在世界的最北端,終年不得陽光。
鯤從那陽光難以照射的北海,一路向南而行,至南冥。
南冥,是天池所在,與北冥相反,這里充滿著溫暖。
2、溥之而橫乎四海
《禮記·祭義》中提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這句話是曾子對孝的理解,上述提到的“東?!?、“西?!?、“南?!?、“北?!睘椤八暮!?。
古時,這“四?!钡姆秶]有明確的劃分,且認為中國的東、南、西、北皆有海環(huán)繞。
“北?!奔啊拔骱!辈]有在當今的地圖上找到準確的位置,但“東?!奔啊澳虾!钡拿Q一直延續(xù)至今,并成為當今我們國家的重點海域。
這句話也慢慢演變成為我們今日所熟知的“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性真理僅作為我們對世界最基本的認知,若想走得更遠,需跳出四海而皆準的思維模式,去尋找生命的多樣性。
02
那些關(guān)于“?!钡脑⒁?/h1>
海,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解釋,我們也會以海為勢,探尋有關(guān)生命的更多意義。
《書·禹貢》中提到:江、漢朝宗于海。
先秦之民已知長江、漢水東流,終匯于海,到了今日,我們會用“江漢朝宗”來比如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說苑·辨物》中提到: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海的浩瀚,是能容納細流的緣故,以此比喻人的胸懷氣度廣大,能夠承擔重任。
林則徐在一副自勉聯(lián)便寫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其中,海納百川是大海的真實寫照,也是對這世間能包羅萬象最好的詮釋。
于我們而言,這代表一個人的修養(yǎng),如海一般,容納萬物。
《史記·李斯列傳》中提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句中對“?!钡陌菰僖淮巫隽嗽忈?,泰山的磅礴之勢,是因為不拒絕土壤的日積月累,而海的奔騰不息,是不曾拒絕每一條江河細流匯入其中。
03
總結(jié):那些關(guān)于“?!钡纳钜?/h1>
李斯作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協(xié)助嬴政統(tǒng)一天下。
早期,秦國對人才的選取態(tài)度,只要不是秦國人一律不予采用。
李斯作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了壯大秦國,諫言在用人之上需海納百川,將有用之人納入麾下,方能成就大業(yè)。
秦國雖物博、人多,但在秦國之外,還有更多能人異士,將有識之士可以納為其用,更能壯大秦國。
秦王聽取李斯的建議,廢除了逐客令,讓越來越多的有才之人來到秦國,為秦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基礎。
自地球誕生之日起,海洋便已存在,我們從中看到了古往今來。
曹操以一首《觀滄?!饭蠢粘龃蠛M掏氯赵?、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以海寄情,胸懷天下。
世間萬物多變,如滄海一粟。
面朝大海,珍惜當下,靜待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