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角數(shù)枝梅,林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
通過以上詩句,我們隱隱約約的記著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文人,他的詩詞流傳千古,他是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中一員。但是我們最耳熟能詳?shù)膮s是他一生的事業(yè),后世稱他的事業(yè)為“王安石變法”。
公元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在臨江軍的一個仕宦家庭,其父王益時任臨江軍判官,王安石出生后,王益在南方崗位頻繁調(diào)動,于是王安石跟隨父母輾轉(zhuǎn)多地,王安石自幼好學,曾跟隨文宦到南北各地,深知現(xiàn)實社會中百姓疾苦,年輕時就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從此進入官場,公元1043年,王安石跟隨父親到金溪探親時,在舅舅家遇到了方仲永,王安石想到方仲永小時候是個神童,此時方仲永已是個農(nóng)民,看到方仲永的遭遇,王安石回到揚州寫下了《傷仲永》一文,以激勵自己,勉勵后人。
公元1050年,王安石在鄞縣任滿回鄉(xiāng)探親,途經(jīng)杭州時跨過灌木叢,穿過奇潭怪石終于到達了飛來峰山頂,一眼望去,浮云涌動,壯觀美景,遂即興作詩,“登飛來峰”這首流傳千古的詩句從此而來。
公元1058年王安石曾上書宋仁宗,對官制、科舉等不良社會風氣作了深刻揭露,請求變革,加強邊防,提出了“收天下之才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理,但未引起朝廷重視。
公元1061年王安石出任工部郎中,經(jīng)過觀察,他發(fā)現(xiàn)官府親自做茶葉生意,有失官場形象,他提出讓茶商做茶葉生意,官府收稅,此政策讓農(nóng)民得實惠,茶商得利潤,官府得收稅,做到了三方皆大歡喜。
王安石曾經(jīng)有很多次機會可以成為京官,參加筆試可以成為京官,王安石不參加,歐陽修、文彥博頂級大佬引薦可以成為京官,王安石不去,宋神宗在當太子時就聽說王安石這位有才能的人,于是在1067年宋神宗即位,遂讓王安石出任江寧知府,隨后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期間就跟宋神宗討論變法的事情,深得神宗信任。
到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屬于王安石時代自此到來,變法開始,新法在財政上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場法、免疫法、方田均稅法等。在軍事上有: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用新法培育人才,由于新法限制了地主和土豪對農(nóng)民的剝削,動搖了地主階級等豪商的根本利益,在推行中遭到了阻礙,加上保守派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朝廷大佬的反對,而王安石新法的支持者除了宋神宗也只有曾布、章惇、呂惠卿、李定等少數(shù)支持者,后來支持者又有叛變情況發(fā)生。
公元1070年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與王介甫書》),列舉新法弊端,要求恢復舊法,王安石回信(《答司馬諫議書》),進行一一反駁,后司馬光任樞密副使,要求廢止新法,宋神宗不同意,司馬光辭職。
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大臣上奏宋神宗,說由于新法所致,宋神宗本就是心系百姓,寧可自己自虐也不愿意讓百姓受苦的性格,于是宋神宗問王安石,欲廢除變法中部分法令,王安石反駁道即使堯舜禹明君時代都有干旱情況,這只是自然界規(guī)律,派人治理即可,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高太后亦向宋神宗哭訴要求罷免王安石宰相,加之宋神宗開始對新法懷疑,于是罷免了王安石宰相一職,后任官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王安石罷相后所信任的新法支持者呂惠卿掌權(quán),而呂惠卿卻擔心王安石再次回朝,干脆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數(shù)次想陷害王安石,韓絳秘密奏宋神宗,遂召回王安石。
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由于新法支持者內(nèi)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實行下去,王安石多次請示宋神宗,提出因病告老還鄉(xiāng),每次宋神宗總是苦口婆心般要求王安石留下,1076年,王安石長子王雱去世,王安石極度悲痛,同年十月,辭去宰相,外調(diào)鎮(zhèn)南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1079年,爆發(fā)了“烏臺詩案”,蘇軾為他的自大,付出慘痛后果,差點死在監(jiān)獄中,很多人上奏宋神宗,要求釋放蘇軾,曹太皇太后替蘇軾說情,然而,曾為蘇軾政敵的王安石也上書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最終蘇軾撿回一條命。同年,王安石再次被任命為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后改封荊國公。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重新重用司馬光,由于宋神宗時期,高太后就強烈反對變法,于是啟用司馬光為相,但是新法是宋神宗提出的,無論如何都不應當光明正大廢除,于是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給的時間是五天,更有諷刺意味的是率先完成的卻是蔡京,蔡京跟王安石卻還有一絲親戚,因為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別人都瞞著王安石,擔心王安石受刺激,然而最終王安石還是得到了消息,此時的王安石有心無力,悲憤交加,終于,在1086年的那個四月病逝,享年六十六,王安石死后獲贈太傅,葬于江寧半山園。
歷史對王安石的評價褒貶不一,當權(quán)士大夫集團自然幾乎全盤否定王安石,司馬光因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斗不過王安石,花畢生精力廢除新法,王安石變法初衷是好的,實行中卻有一定的弊端,因為實行者并不像王安石那樣,光明正大,兩袖清風,新法減少了太多的冗費,動了官僚的利益,官僚能同意嗎?最有成效的王安石時期運用保甲法作用打下的江山,又讓司馬光還給了西夏,并且追加對西夏的贈品,以換取和平,“靖康恥”的時候宋朝兩位皇帝是否想過若有保甲法,宋朝是不是可以不在他們手上葬送。
對于王安石的評價,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他,不畏強權(quán),廉潔政工,如同列寧評價:“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彼乃魉鶠?,深深地影響著為了光明而努力奮斗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