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的哥哥》已經(jīng)播出了一段時間,從熱度上講,遠不及當初《乘風破浪的姐姐》帶給觀眾的震撼,但經(jīng)歷一些風波后,它也逐漸顯露出了屬于自己的一面——
為了避免男性扎堆容易出現(xiàn)的“油膩”現(xiàn)象,在正式播出的片段中,節(jié)目組明確表示,盡量不要太油膩。選手敖犬忍不住反問,“有時候興奮起來會不小心(怎么辦)”,導演直接回應,“我就把你剪掉”。
看來哥哥們對于“油膩”的行為特征并不是一無所知。
在極力規(guī)避容易觸怒觀眾的“油膩”和“大男子主義”之后,哥哥們似乎終于能名正言順地走向節(jié)目開篇詞中所描述的狀態(tài),成為一名“赤手空拳的少年”。
只是,隨著節(jié)目內(nèi)容的不斷展開,比起回歸“赤誠少年”的努力嘗試,哥哥們自身呈現(xiàn)出的年齡狀態(tài)似乎更有看點——祛除油膩后,觀眾開始變得心平氣和,反而窺探到了種種刻板印象背后更加鮮活、生動的中年男性面貌。
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中年男性同樣是被長久誤解的群體之一,《姐姐》里被期待的“扯頭花”(扯diao)現(xiàn)象當然也能出現(xiàn)在哥哥們當中。
他們住在同一幢房子里,有著在大廳里一起唱歌跳舞的簡單快樂,歐洲杯時還會一起熬夜看球賽,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因為開空調(diào)、分歌詞等事情在熱搜上進行幾回合的爭辯。
中年男性群體可能是個“寶藏”,而《哥哥》則是現(xiàn)成的“富礦”,今天我們嘗試挖掘一下,透過這些可能非典型卻又多種多樣的中年男性形象,還原出屬于他們的獨特生態(tài)。
或許是時候,給予這些試圖維持清爽的中年男性些許“關懷”。
/1/
趙文卓:
得到所有人尊重的“過時”男人
得知趙文卓只有49歲的時候,很難不震驚,在節(jié)目中,年紀最大的是57歲的黃貫中,林志炫55歲,大灣區(qū)的哥哥們也都已年過五十。
這種震驚感來自于趙文卓在節(jié)目中的風格與狀態(tài)。明明是80后、90后記憶中風度翩翩的李君羨、靠顏值戰(zhàn)勝發(fā)型的聶風、莊重卻蠱惑人心的法海。
但在《哥哥》里,趙文卓卻是“哈人克星”,所到之處,哈人變得乖巧,狗哥成了“小狗”,bridge開始姓布,GAI收斂了笑容,一個眼神過去,劉聰便自覺把門關上。
年輕時法海手里的缽盂,變成了節(jié)目里走到哪端到哪的保溫杯,仿佛隨時準備收了“不聽話”的眾人。
但是,這種嚴肅感并沒有將他與大家隔開,反而因為帶著一絲“慈父”的味道,讓人措手不及、難以拒絕。趙文卓是真誠的,作為隊長,不獨斷專言,坦誠自己并不擅長唱跳、Rap(說唱),允許隊員們各自發(fā)表意見,鼓勵他們發(fā)揮個人專長,極其注重團隊的團結。
遇到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害怕拖后腿,面對隊員傾情相助,還會猛漢落淚,看著他眼圈紅了的脆弱樣子,你會突然生出一股不忍——
這樣一位“武壇”前輩,用心對待舞臺,努力呈現(xiàn)出最好的樣子,卻在費盡力氣后還是把《流星花園》唱出了一股《精忠報國》的味道;二公中,他因自己動作不協(xié)調(diào)而心焦,為了讓自己唱出感情,要靠著將《大藝術家》理解成“爸爸對女兒遇人不淑”的關懷。
效果還是有的,一旦將歌曲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卓哥立馬信心滿滿。正式舞臺表演中,趙文卓帶領著眾人擺了長達10秒的結束pose,并且認真闡釋這首歌的中心思想——“長輩對晚輩的愛”。
言之鑿鑿,你會不好意思反駁,《大藝術家》原本是蔡依林用來凸顯女性自主力量的一首歌。
而這也恰恰表明了趙文卓身上奇異的沖突感從何而來——他背后所代表的傳統(tǒng)價值觀已經(jīng)有些不合時宜,趙文卓顯然繼承了其中精華的部分,有擔當而不說教,正氣凜然,給予所有人平等的關懷與尊重,不搞一家之言,卻也難以納入新的話語與思想。
像是真正的霍元甲重新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卻發(fā)現(xiàn)這已經(jīng)不是一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有著長幼之序的世界,我們不能說這是他的問題,但他的時代的確已在漸漸遠去。
節(jié)目中,尹正的兩次評價精準地概括了趙文卓受歡迎的原因,“他會respect 我們的respect,我們就一定要去respect大哥的全部”,足夠的赤誠讓人覺得他很溫和。
而“他感覺自己是故意的,但觀眾不覺得是故意的”,則顯示出溫和背后的尷尬,這種微妙的錯位感會讓人忍不住肅然起敬,卻無法走入彼此的世界。
但或許,能夠震住其他哥哥、“哈人”就足夠了。男性只能被“武力”征服,趙文卓恰好可以擔起這一重任,用自己的威懾力幫助其他人“去油”,正如一位網(wǎng)友所說,“別欺負男孩子,萬一嘻哈了,沒那么多趙文卓照顧他們”。
/2/胡海泉:
“一雙眼看透太多”的居委會在編人員
胡海泉常常恰到好處地出現(xiàn)。細數(shù)目前節(jié)目中哥哥們發(fā)生爭執(zhí)的橋段,海泉幾乎總在“第一線”,他會參與其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用體貼的眼神、關懷的語氣,讓你感知他正在與哥哥們進行共情。
比如,林志炫心中已有堅定的表演設想,想要呈現(xiàn)足夠“古典”“藝術”的舞臺,而這需要李響充分發(fā)揮自己原本的專業(yè)能力。但李響來這個節(jié)目的初衷是突破邊界,嘗試舞蹈之外的部分。
溝通無果后,李響委屈地回到宿舍,海泉一眼看出問題所在,欲笑不笑,用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情給出回應:
而“空調(diào)風波”中,海泉在閑聊中得知趙文卓想要換房間,晚上活動結束后,他一眼看到拎著行李四處張望、逡巡的趙文卓,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在他身邊,再悄咪咪地提供信息,GAI的房間還有一張空床,“你有機會”。
巧合多了,讓人不得不感嘆海泉洞悉一切卻能全身而退的本事。他宛如一位長年行走在一線的居委會工作人員——深扎群眾,以其敏銳發(fā)現(xiàn)所有貓膩,又不失和藹可親,大家愿意信任他,與他分享心中煩憂。
能夠吃到“一手瓜”,加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喜感,都極大拓展了他作為一位中年男性能夠達到的可愛與慈祥程度,而這兩種特質(zhì)在他身上并不沖突。
胡海泉還深諳語言的藝術?;蛟S因為對所有事都門清,他在表達時極為謹慎,觀眾會感覺他的每一句話都在刀尖上,稍有不慎便容易得罪人,但他卻總能拐彎抹角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讓對方感到冒犯。
第二次公演之前,胡海泉所在的“部落”(即分組陣營)與林志炫“部落”進行結盟。林志炫在表演上有著極高的個人堅持,同時專業(yè)實力過硬,與他合作有著成為配角的風險。
但看到困難就選擇逃避或許是年輕人的做法,面對幾乎板上釘釘?shù)暮献?,總要使合作效應最大化。海泉能夠迅速調(diào)整自己的位置,在合作中找到切口。
于是,海泉“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用一種游離卻又沉浸的方式成為觀眾最想帶入的角色之一,誰不想躺在一片“瓜田”里呢?而這似乎也為我們提供了中年男性的又一條發(fā)展路徑——成為不擺架子、親切的知心大哥。
/03/“大灣區(qū)”哥哥:
身藏功與名的遛彎大爺
懶、敬業(yè),霸氣、呆憨,佛系、勤奮,種種沖突的詞匯放在大灣區(qū)的哥哥們身上都顯得渾然天成。
陳小春、謝天華、張智霖、梁漢文、林曉峰共同組成了大灣區(qū)部落,“大灣區(qū)”之名取的是團結兩岸三地之意,這五人打算從小部落出發(fā),先“坐穩(wěn)大灣區(qū)”,再“做大做強”。
童年記憶中的“古惑仔”、“臥底”與“警督”一道而行,看上去不像是在擴建隊伍,更像是在招徠小弟。
明明匪氣十足,行為卻過于隨意,以至顯得有些憨笨。第一次公演前,他們用盡手中所有“火力值”(即團隊積分)換來了一首沒有人想要的歌,又在聽到老師講這首歌的難度全場最高后,一同呆楞當場。
看到劉迦認真練習,他們嗑著瓜子、穿著人字拖,信步走入鏡頭。明明十足的懶散,觀眾卻很少嫌棄他們不夠努力。
二公之前,大灣區(qū)與bridge、GAI進行結盟,一直難以聽懂節(jié)目規(guī)則的五個人終于迎來了“救星”,bridge前去打探敵情,在他的排兵布陣下,大灣區(qū)的哥哥們第一次沒做賠本的買賣,以最少的火力值拿到了想唱的歌。梁漢文激動地抱著bridge親。
他們在香港影視歌的巔峰期成長,組成了觀眾的童年回憶,敬業(yè)、謙遜,還始終注重身材管理。明明功成名就,卻又并不在乎這些身外之物,在節(jié)目中,努力動腦、鍛煉,雖然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不論是“犯傻”還是勤奮練習并不熟悉的語句、舞步,都十足真誠。
而這些讓大灣區(qū)的代表們很難“油膩”,甚至比年輕時更有味道。
在他人看來平淡、無人想選的《往事只能回味》,似乎只有他們能夠承載。對鏡扭出靡靡之姿,飽含情感與技巧的演唱,都將他們的生命經(jīng)驗與香港的昔日榮光融合在一起,凸顯出一股會被平淡生活收攏的心碎。
人需要適當懷舊,以緬懷與歲月一起消融的記憶、光景,如果有人能夠不改初心、不浮躁驕餒,愿意陪伴觀眾一段日子,并做出突破,那么觀眾大概也樂得收獲樂趣與溫情。像張智霖所說,“在能看到我的時候,多看幾次”。
不過,也正因身上的時代烙印頗重,他們身上中年男性的氣息缺乏一些可復制性。但是,注重身材管理,既認真對待事業(yè),又能將自己歸入日常生活之中的謙遜、踏實的態(tài)度,依然是男性不油的“萬金油”,值得每一位男性借鑒。
/04/言承旭:
容易被騙買保健品的“傻白甜”
33位選手中,言承旭稱得上一股清流,不過也是33位選手中看起來最容易被騙的一個。
說他清流,是因為年少因“道明寺”一炮成名,雖然本人性格與道明寺一點也不像,甚至是完全相反,但不得不承認,言承旭始終活得像一位偶像劇男主角,清純、帥氣、真誠,幾十年過去,幾乎沒有負面新聞。
第一期中,他直白地介紹自己,“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長不大的言承旭”,“很幼稚的言承旭”,隨著節(jié)目的播放,你會覺得這句自我評價的確還算客觀。
他所在的部落由陳輝擔任隊長,陳輝本人性格和善,自認是大家的“粘合劑”和“棉被”,但作為隊長卻顯得有些溫吞,他難以直接說出練習當中的問題。隊內(nèi)的前輩黃貫中也隨意佛系,其他人大概也因為不熟等原因不愿說真話。
而言承旭希望的是有話直說的溝通方式,敏感多思的性格又讓他顧慮太多。于是,節(jié)目中常有的畫面是,他在一旁默默糾結,徘徊許久,多次欲言又止,直到做足心理建設,他才會上前一股腦兒地講出自己的想法,你能感受到他是憋了一口氣的。
想的多而細,講出的問題重要卻又似乎沒有他想象中嚴重,這種宛如“少女/少男心思你別猜”的風格,會讓有的人因為其純粹、簡單而喜歡他,畢竟,人能一直活得不世故是件很難得的事。但也會讓不少人認為一個已至中年的男性沒有必要如此敏感、脆弱。
不過,雖然糾結頗多,旁人常常不知道他在擔心什么,言承旭也只是自己默默傷春悲秋,沒有影響別人,這樣說來也還挺可(可)愛(憐)的。
你很少能在其他33位哥哥的臉上看到類似言承旭的眼神,澄澈、懵懂,還帶著點天真,當然也可以說是不成熟,但當他始終言行一致的時候,你會覺得如果真的有人能夠二十年保持純粹,哪怕沒什么成長,也要遠遠好過圓滑和油膩。
節(jié)目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33位選手需要各自推薦一件物品,進行好物分享。言承旭幾乎對每一個都感興趣,眼睛里散發(fā)著光芒,還會仔細上前詢問,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很快樂,但也讓人擔心,隨著年齡漸長,他會不會成為新的一批被騙買保健品的老人。
讓我們回顧一下《披荊斬棘的哥哥》的節(jié)目初衷,“赤手空拳的少年,總是如此,困頓又驕傲,熱情又鋒利,不肯成為饕餮,不肯隱身于寓言”,大概只有放在言承旭身上,才能夠被接受。
中年不油膩的法則之一,或許還有一條“別長大”,但不是成為“巨嬰”,而是作為“赤誠的少年”,可以自己感時傷懷,但影響別人倒也不必了。
尾聲.
按照《披荊斬棘的哥哥》的節(jié)目設置,33位選手最終將剩下17人組成部落,比起兩季《乘風破浪的姐姐》各自從30位姐姐中選出7人成團的比例,競爭力要明顯低了不少。
除此之外,將最終產(chǎn)生的勝利者們稱為“部落”而不是“成團”,又將競賽的性質(zhì)軟化到了新的程度,哥哥們不像是來比賽的,更像是來參加一場其樂融融的團建。
坦白講,相比于30歲+的姐姐們所遭遇的行業(yè)困境,“哥哥們”的確缺乏“廝殺”的動機,他們既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商業(yè)價值,不需要突破年齡的桎梏,也不需要闡釋自己父親、丈夫之外的身份。
中年男性能夠出演任何角色,20歲的學長,30歲的高管,40歲的單身父親,50歲的職場前輩。對照“姐姐”,如果自然老去,30歲后,幾乎遇不到合適的角色;而如果繼續(xù)保持青春容顏,又會產(chǎn)生另一種尷尬,蘿嚴肅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寫到,“當她們這樣稚嫩臉硬演到中年人階段時,那感覺就太違和了?!?/p>
于是,哥哥們面前唯一的“荊棘”可能就是“油膩”了,為了“去油”,最安全的著力點顯然是成為清爽的“少年”。
然而,過分強調(diào)少年,本身也是一種油膩。在難以忽視的性別紅利下,“少年”的話語遮蔽了背后的矛盾,哥哥們被塑造為歷經(jīng)艱險的生活“受難者”,人至中年,苦盡甘來,只需要回歸一種澄澈狀態(tài),向觀眾承認,“男人至死是少年”。
很大程度上,《哥哥》是對現(xiàn)實社會中中年男性和女性處境的基本映射。因為資源分配的不對等,中年男性無需像女性一樣面對競爭和廝殺,年輕的時候他們不缺機會,而長達數(shù)十年的事業(yè)周期也讓他們在步入中年后尚有“憶往昔崢嶸歲月”的余力。
但事情也有兩面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江湖地位”不復以往,回歸家庭又發(fā)現(xiàn)妻子不再需要他,孩子也已經(jīng)長大,此時,他們或許只能面對被逐漸忽視、邊緣的命運,成為一個被束之高閣的“擺件”。
不過,部分男性的命運之所以走向“沉默的中年男人”,也是傳統(tǒng)性別角色規(guī)訓所帶來的副作用之一。在只有陽剛、成功才是優(yōu)質(zhì)男性的標準之下,唯有自己獨自消化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落差。
這樣說來,如果《哥哥》將立意放在男性的中年危機上,或許會收獲更好的效果。
但可惜的是,在第一季《姐姐》“高開低走”,第二季《姐姐》直接成為“廣告開會”的招商節(jié)目后,《哥哥》節(jié)目組仍未能吸取全部教訓——《姐姐》的問題本質(zhì)不在于女性力量沒能得到釋放,反而成為商業(yè)附庸,并不在于過于關懷女性,以致被部分觀眾認為“挑起性別對立”。
可能為了讓各方觀眾感到滿意,《哥哥》去掉了潛在引起爭議的部分,努力端水平衡,卻反而導致了整個節(jié)目顯得不溫不火,市場反應也是尷尷尬尬。
大概還是動機不足吧。不過,隨著節(jié)目的更新,觀眾顯然漸漸發(fā)現(xiàn)了打開它的正確方式——只要把它當作一檔中年男人的搞笑綜藝,窺探中年男性的脆弱與危機,或許它還是個不錯的觀察窗口。
中年男性之間也有著各自的齟齬,會因為瑣碎小事吵架;中年男性也會抱團,因為“武力”屈服,甘愿成為小弟;中年男性也會八卦,成為熱搜話題的“幕后推手”。
當然,他們也有需要自己面對的課題,人到中年,外形開始走樣,身體機能衰退,事業(yè)發(fā)展達到瓶頸,更重要的是,時代變了,觀眾已經(jīng)不再想看自戀、油膩的大叔在節(jié)目上說教,也對眼角長滿皺紋的男性仍自稱“笨小孩”的敘事保持警惕。
或許,比起成為一個“少年”,對他們來說,還是首先考慮如何做一個清爽可愛的中年男性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