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得癌癥的人似乎越來越多,2021年還未結束,就有多位名人因癌癥而離開了這個世界。
今年年初,《送你一朵小紅花》的創(chuàng)作者趙英俊,因肝癌去世,享年43歲;不到1個月,香港知名演員吳孟達于2月27日同樣因肝癌逝世;3月,資深演員廖啟智因不敵胃癌逝世;5月,鏈家創(chuàng)始人左暉因肺癌去世……多位名人相繼因癌癥離去,我們在痛心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癌癥形勢越來越嚴峻,防范迫在眉睫。
一、為什么得癌癥的人越來越多?
1、壽命越來越長
科學界有一種說法:人只要一直活著,就一定會得癌。
在科學家看來,人只要活著,細胞就會不停分裂,新的細胞誕生,老的細胞被更替。每一次的細胞分裂,都可能誕生癌細胞,而概率也隨著時間的增長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么癌癥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的原因之一。
從某種角度上說,一個健康的細胞變成真正的癌細胞,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便是時間,年齡越大,患癌率則越高。
2、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
癌癥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尤其是生活習慣、環(huán)境影響,占了很大的比重。南京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朱猛表示,既往研究表明,超過40%的癌癥病例和死亡可歸因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朱猛教授參與的一次20種癌癥位點的多基因風險評分研究中,結果發(fā)現(xiàn),超過97%的個體至少對一種癌癥易感,這意味著幾乎每個人都易患至少一種類型的癌癥。
3、物理、化學因素導致
說完生活方式,就要說說環(huán)境因素。物理、化學我們摸不著,但卻在無形中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最常見的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紫外線、電離輻射等,長期暴露于這些輻射,或可引發(fā)癌癥;最常見的化學致癌因素包括:苯丙芘、石棉、砷、鉻、鎳等,這些化學物質都可溶于空氣,當人體大量吸入,就可導致呼吸系統(tǒng)相關癌癥。
4、病毒感染
細菌與病毒的感染也與癌癥的發(fā)病也相關,比如原發(fā)性肝癌,其最主要病因就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99%都與由于HPV病毒有關;還有EB病毒可引起鼻咽癌;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胃癌。
二、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通過早期發(fā)現(xiàn)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運用現(xiàn)有的醫(y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1、避免病毒感染雖然大部分癌癥仍未找到根本病因,但可以確定的是,避免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預防多種癌癥。上文小艾已經(jīng)提及,肝癌、宮頸癌、肛門癌、胃癌等都與病毒相關,想要預防癌癥,就從“抗病毒”做起,接種疫苗、安全性行為、健康飲食等都是有效避免病毒感染的途徑。
2、改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癌”是從預防學角度提出的新概念,即人類不健康的衣食住行都有可能引起癌變的可能。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這個概念,就是要警示人們:要保持自己的良好生活方式。
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發(fā)現(xiàn),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40%的癌癥,而以下6種生活方式則是重點改造對象:
抽煙:與吸煙有關的癌癥多達十多種,而即使本人不吸煙,接觸二手煙同樣也會增加肺癌風險。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表示,目前還沒有安全的煙草使用水平。想要降低癌變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戒煙。
喝酒: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與香煙相似,胃癌、肺癌等多種癌癥的發(fā)生與飲酒有關。不論度數(shù)高低,只要有酒精,都會增加癌癥的風險,而同時吸煙喝酒的人,患某些癌癥的風險更大。因此少飲酒及不飲酒,是降低癌癥風險的有效措施。
熬夜:長期熬夜對人體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免疫功能降低,還記得開篇小艾提到,癌細胞是正常在裂變過程中突變而形成的,而夜晚又是細胞分裂最旺盛的時期,睡眠不好,人體很難控制細胞發(fā)生變異而成為癌細胞。
暴飲暴食:暴飲暴食已經(jīng)被認定為是導致急性胰腺炎的誘因之一。尤其是節(jié)假日,放開了肚皮,大量在短時間內進食高蛋白、高脂肪以及高刺激性的食物,可刺激腸胃道,加重胰腺的負擔,甚至還會傷胃致癌。
久坐不動:結腸癌、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等都與久坐不動有關,久坐不動,腸道蠕動減弱,消化功能下降,人體的“垃圾”無法及時排出,就容易造成腸道癌癥。尤其是女性,久坐不動,還可能造成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生。
情緒積壓:淋巴瘤的發(fā)病與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大關系,當一個人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壓力下,精神緊張、生活作息紊亂,很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癌細胞也就容易“乘虛而入”。
3、重視早期篩查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通過早期發(fā)現(xiàn)得到根治。尤其是以下5種常見癌癥,通過早期篩查,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甚至達到治愈的可能。
①肺癌
年齡大于45歲;有吸煙史,煙齡>20;既往有肺結核、肺部腫瘤病史;從事石油化工、水泥、煤炭等相關人群等屬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作為篩查。
②肝癌
乙肝、丙肝患者;喜歡飲酒者;肥胖者;常吃霉變的的食物都屬于肝癌的高危因素,肝癌早期沒有典型的癥狀,建議肝癌高危人群每3——6個月做一次抽血化驗,查甲胎蛋白(AFP)的數(shù)值。
③胃癌
不良的飲食習慣(吃飯過急、過燙);病毒感染(幽門螺桿菌、EB病毒);環(huán)境因素(當?shù)厮劣绊懀?,及有胃癌家族史者,屬于胃癌的危險因素,建議45歲以上的人定期做胃鏡等檢查,如所在地區(qū)或條件不允許,可以選擇做X光下的消化道造影檢查。
④結直腸癌
50歲以上;家中有胃腸道腫瘤病史;曾患有炎癥性病史;家族有腸道息肉病史;得過闌尾炎、進行過膽囊切除的患者,皆屬于腸癌高危人群,建議從40歲開始定期做腸鏡篩查結直腸癌,如果第一次腸道檢查沒有息肉和癌前病變,可以每隔十年進行定期檢查。
⑤乳腺癌
家族有乳腺癌病史;月經(jīng)初潮早于12歲,或絕經(jīng)期晚于55歲;胸部曾接受過射線治療;更年期后身材肥胖屬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議女性在40歲以后,每年到正規(guī)醫(yī)院或者機構,做一次乳房的規(guī)范查體或超聲檢查。
我國的癌癥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很多年輕人仗著自己還年輕,并不重視生活習慣及身體檢查,從而錯過了有效預防及有效治療的最佳時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讓更多人引起警覺,改變以往的保健觀念,不要等感覺到病痛才去檢查或治療。#健康明星計劃##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超97%的人對癌癥易感 但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風險》.科技日報.2021-08-25
[2]《生活方式癌》.寧波市腫瘤防治臨床指導中心.2020-09-01
[3]《干貨!五大常見癌癥早期篩查手冊!建議收藏!》.醫(yī)學微視.2021-04-19
未經(jīng)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