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路透社9月13日報道,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177名學者在9月8日聯(lián)合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并在當?shù)貢r間9月13日對外公開。這177名學者在信中強烈要求美國司法部停止在美國大學校園中尋找間諜的相關計劃,并加入人權組織以結(jié)束特朗普時期政策在美國政府中的延續(xù)存在。
美國司法部所執(zhí)行的尋找“中國間諜”計劃,實際上正是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末所進行的名為“中國倡議”(The "China Initiative")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旨在“防止中國間諜竊取美國技術”。只不過隨著該計劃的推進,不僅沒有找到所謂的間諜,反而在美國學術界形成了“種族形象定性”(racial profiling)。這種“種族形象定性”不僅給美國學術界正常的交流訪問造成了影響,還使得美國原本就已經(jīng)割裂的社會進一步滑向深淵。
關鍵問題一:“國家安全”,已經(jīng)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絕佳借口”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家安全”一直是美國針對和制裁中國的一個絕佳借口。在特朗普任內(nèi),由美國所發(fā)起的針對華為的相關制裁都與“國家安全”有著不小的關系,而美國的這種態(tài)度也紛紛導致英國、澳大利亞等一眾國家也紛紛選擇抵制華為,而他們的理由也往往都是“華為設備會竊取其國內(nèi)的各種關鍵數(shù)據(jù)”。
但是我們非常清楚,華為的設備并沒有設置任何后門,同時其服務器往往都設置在使用國境內(nèi),根本不存在任何數(shù)據(jù)泄露的風險。以美國為首的國家之所以選擇“安全”作為制裁華為的借口,本質(zhì)上是希望打壓華為以確保西方國家在通訊領域的主導權。甚至在諸多媒體披露的消息中,反而是美國相關通信企業(yè)不斷曝出“后門”,“漏洞”,甚至直接幫助美國某些部門進行所謂的“竊聽活動”!
而特朗普政府所推動的“中國倡議”,雖然有著“搜尋中國間諜”這樣的理由,但是其本質(zhì)上依然是希望在學術領域繼續(xù)打擊中國。根據(jù)路透社的統(tǒng)計,幾乎在每10個小時美國司法部都會啟動一起針對華裔科學家的調(diào)查。即使這樣的調(diào)查絕大多數(shù)都不了了之,但是美國司法部依然沒有停止這項計劃。而這樣針對華裔科學家的調(diào)查,已經(jīng)影響到了美國正常的尖端技術研究。
我們通過中美博弈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特朗普政府所發(fā)起的“中國倡議”計劃之外,美國在奧巴馬執(zhí)政時期也曾立法通過了知名的“沃爾夫條款”。根據(jù)“沃爾夫條款”的相關內(nèi)容,禁止美國任何企業(yè)和機構(gòu)與中國進行航天領域的交流。加上特朗普執(zhí)政時期中美關系的迅速惡化,美國海關拒簽了相當多的中國學者前往美國進行學術交流。
而在中國成功發(fā)射嫦娥五號之后,美國方面卻要求中國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公開各種關鍵數(shù)據(jù)。只不過我國拒絕了美國的要求,但是我們卻向歐洲航天局以及俄羅斯航天局等為我們提供便利的航天局進行了相關研究結(jié)果共享。
因此在我國天和號空間站攜帶著大量其他國家的研究項目上天之后,美國航天領域?qū)<壹娂妼γ绹磉_了不滿,他們認為正是美國政府的種種條款導致美國在航天領域無法搭上中國航天這輛快速發(fā)展的“快車”。
關鍵問題二:針對中國的種種政策進一步割裂了美國社會
眾所周知,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國內(nèi)的種族成分非常復雜。但是在建國至今的二百多年的時間中,美國并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種族認同進程。
在很多西方媒體看來,即使印度在二戰(zhàn)前被很多學者認為其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但是在取得獨立地位后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民族認同??v使有著大量不同語言和民族,印度的大部分民眾對于自己印度人身份的認同感,還是頗高的。
或許是因為移民國家的原因,美國民眾對于美國的認同感并不高,或者換句話說,作為美國人口主體的歐裔美國人,對于非歐裔美國人有著較為激烈的“沖突”。因此看來,作為一個整體的美國,其不同族群的國人,對于美國的認同感也分“三六九等”。特別是通過近年來疫情以及社會問題的頻繁出現(xiàn),進一步反應出了這個問題。在民族認同尚未完成的情況下,一旦美國政府出現(xiàn)衰落趨勢,那么其國內(nèi)所隱藏的各種矛盾就會爆發(fā)開來。
從美國還未誕生,美洲大陸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就已經(jīng)存在,而這種陋規(guī)陋習難以置信地流傳了近三個世紀,而針對拉丁裔和亞裔等少數(shù)族裔的種族歧視持續(xù)的時間也并不短。
在過去的幾年中,無論是針對亞裔科學家的審查,還是對于中國新冠疫情的“污名化”,都大大的割裂了美國亞裔群體與美國其他種族之間的關系。即使在這些事件發(fā)生之前,美國亞裔群體在美國的整體境遇也并不比黑人強,甚至在很多媒體都有過披露,普通亞裔在美國的“地位”還不如“非洲裔”的美國人。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講,美國黑人的境遇是好于亞裔的。畢竟在美國,黑人還有著“政治正確”的保護,而亞裔除了歧視,還能收獲到什么?之所以美國會出現(xiàn),如今的局面,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政府無休止地針對中國脫不了干系。而反過來我們再思考,美國國內(nèi)的種種歧視行為,屢禁不止,不就是將自己“自由”“平等”的招牌摔碎后,還要補兩腳嗎!
關鍵問題三:針對中國最終只會讓美國受傷
正如前文所說,僅僅在航天領域的禁令,就已經(jīng)讓美國無法在登月以及空間站建設上與中國合作。畢竟美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將自身龐大的技術儲備落地,而在學術領域?qū)τ谥袊恼?,則嚴重打擊了中美兩國之間的正常學術交流,而學術研究往往需要討論才能夠汲取靈感來推進下一步的研究。
而“中國倡議”這種本身就帶有極強種族歧視性的無端審查,在與中國關系惡化之后還迎來了無端擴張,這本身也導致了美國國內(nèi)亞裔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難以開展。加上與中國持續(xù)至今的貿(mào)易戰(zhàn),也有無數(shù)的美國農(nóng)民和企業(yè)遭遇了慘重的損失。因此對于現(xiàn)階段的美國政府而言,單純地與中國敵對并不會給自己帶來足夠的利益。只有與中國進行更進一步的友好合作,或許才是其唯一的出路。
關鍵問題四:明明是美國出現(xiàn)了問題,為什么我們要從戰(zhàn)略層面高度重視
我們首先要認清的一個現(xiàn)實是什么?
我們與美國之間,叫競爭也好,叫博弈也罷。中美的問題,在短時間內(nèi)想要徹底解決,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中美博弈是一個長線問題。
航天君此前多次撰文強調(diào),中美之間的博弈其實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已經(jīng)開始了!我們通過抗美援朝讓美國、讓世界認識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而在此后的國際事務中,中國不斷發(fā)揮自身作用,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富起來、強起來了!但中國在成長的道路上,始終沒能擺脫霸權主義者的襲擾。因此,只要我們還有一天,全面的綜合實力不在霸權主義者之上,它就還存有欺負我們的想法!
所以,想不被欺負,那只有發(fā)展,也唯有發(fā)展!
長線的博弈,未來更高精尖領域的比拼,都在說明這一個問題,我們和霸權主義者之間,在經(jīng)濟比拼,軍事比拼的背后,更是人才的比拼。美國此前針對中國學者大搞“間諜論”,如今美國的“明白人”能夠看出問題所在!中美學術的斷交,影響的是整個科學事業(yè)的整體進步,也在影響著美國尖端科技的進步。但航天君想說的是,我們不反對排斥我們的頂尖人才進行學術交流,我們甚至鼓勵這樣的學術活動。但我們要警惕的是,如果人出去了,是否能回來的問題!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籍的。相同的話語,錢學森老人說過,鐘南山院士也說過。而是否讓更多的科學家回國,也就意味著我們要有更完善的政策,更大力度地幫扶,支持科學家進行研究,從而吸引人才聚集。常言道,人各有志,但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期,航天君認為,志氣比志向更重要!在兩彈一星研制期間,兩彈元勛們在自己本專業(yè)都有著光明的科技前途,但面對祖國的需要,他們立下的誓言是:祖國需要什么,我們就研制什么!
如何更多地培養(yǎng)人才,如何更好地保留人才,如何持續(xù)地吸引人才,是我們未來對美博弈的重點,也是未來取得成功的要點。偉人曾說過: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
中美博弈是一局大棋,而在經(jīng)濟、軍事、外交諸多領域處于膠著期時,誰能得到更多的人才誰就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
在各項政策不斷完善
福利待遇、科研環(huán)境越來越好的今天
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回國
并且很多外國科學家也選擇來到中國
這就說明了
在霸權主義者不斷自我封閉的當下
中國正在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
廣納天下英才
而從對待人才的這一著“棋”
很多事情已經(jīng)在不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