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道德,很多人都會想到孔子,華夏人的基本價值觀和道德信念都指向孔子,但孔子并不是一個品質(zhì)不錯的道德主義者,比起嚴格的道德要求,他更提倡明辨大是大非。
有人問孔子這樣一個問題:“以德報怨,可不可以?”
孔子明確表示反對,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孔子認為,以德報怨是不可取的。而且,他還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果你以德報怨,那你拿什么來報德呢?用公正對待仇怨,用恩德報答恩德?!?/p>
有人可能會想,愿意以德報怨的人不是很善良、很無私嗎?為什么孔子要反對呢?其實孔子維護的,是一個蕞樸素也蕞基本的原則:讓做好事的人得到獎勵,讓做壞事的人得到懲罰。
不論是一個人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還是一個China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有賴于這個原則。一旦這個原則遭到破壞,后果會不堪設(shè)想。
想一下,如果一個人,不論別人對他如何不好,他都一如既往地對別人好,結(jié)果會怎么樣?可想而知,他會面臨越來越多“對他不好”的現(xiàn)實。如果一個人以德報怨,實際上,他就是在縱容和鼓勵別人對他不好。
一個社會也是如此,為什么“扶老人反被訛”的事件,會在社會中引發(fā)那么大的反響?因為這嚴重破壞了“善惡有報”的原則,它讓做好事的人反而得到了懲罰,這極大地刺傷了善良的人們的心,甚至讓很多人對“做好事”望而卻步起來。
因此,孔子反對的不只是以德報怨,更是善惡原則的混亂。
我們只有對生活中每一個幫助我們的人回以真誠的謝意,才會收獲更多真心的朋友。同樣,我們只有對生活中每一個傷害我們的人及時制止并予以適當?shù)姆磽?,才能讓對我們不友好的人遠離我們的生活。
社會上也是如此,做了好事會有好報,才會鼓勵更多人去做好事;做了壞事會有懲罰,才能讓人不敢做壞事。只有善有獎、惡有懲,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促使更多人去做好事、善事,社會就應當形成這樣的風氣和大環(huán)境。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做了壞事當有懲罰,那為什么不提倡以怨報怨呢?以直抱怨和以怨抱怨又有什么區(qū)別?
倘若有一個鄰居常偷我們的菜,如果我們也去偷他的菜,這就是以怨報怨。雖然我們成功報復了對方,但也讓自己墮落到了和對方同樣的境界。我們指責對方是小偷,對方也反過來說我們是小偷,局面會變得混亂不堪。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
而以直報怨就是:公正地對待仇怨,既不特別寬恕他,也不特別報復他。我們可以搜集對方偷菜的證據(jù),及時報警,讓對方得到應有的懲罰。
以怨報怨不可取,以德報怨也并非道德,而是糊涂。在這一點上,孔子比很多“老好人”看得更為長遠。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會建立更加健康友睦的人際關(guān)系,促進“人人向善”的社會良好風氣。
支持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歡迎點贊/收藏/轉(zhuǎn)發(fā)/評論~
想了解更多養(yǎng)生保健、人生哲學、自我管理的知識,請點關(guān)注吧!誠意滿滿的干貨每周二、四、六準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