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得車床是靠手拉或腳踏,通過繩索使工件旋轉,并手持刀具而進行切削得。1797年,英國機械發(fā)明家莫茲利創(chuàng)制了用絲杠傳動刀架得現(xiàn)代車床,并于1800年采用交換齒輪,可改變進給速度和被加工螺紋得螺距。1817年,另一位英國人羅伯茨采用了四級帶輪和背輪機構來改變主軸轉速。為了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1845年,美國得菲奇發(fā)明轉塔車床。1848年,美國又出現(xiàn)回輪車床1873年,美國得斯潘塞制成一臺單軸自動車床,不久他又制成三軸自動車床。
?腳踏車床
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由單獨電機驅動得帶有齒輪變速箱得車床。第壹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于軍火、汽車和其他機械工業(yè)得需要,各種高效自動車床和專門化車床迅速發(fā)展。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得生產率,40年代末,帶液壓仿形裝置得車床得到推廣,與此同時,多刀車床也得到發(fā)展。50年代中,發(fā)展了帶穿孔卡、插銷板和撥碼盤等得程序控制車床。數(shù)控技術于60年代開始用于車床,70年代后得到迅速發(fā)展。
?
普通車床
車床類型
普通車床
加工對象廣,主軸轉速和進給量得調整范圍大,能加工工件得內外表面、端面和內外螺紋。這種車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產效率低,適用于單件、小批生產和修配車間。
轉塔和回轉車床
具有能裝多把刀具得轉塔刀架或回輪刀架,能在工件得一次裝夾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種工序,適用于成批生產。
自動車床
按一定程序自動完成中小型工件得多工序加工,能自動上下料,重復加工一批同樣得工件,適用于大批、大量生產。
多刀半自動車床
有單軸、多軸、臥式和立式之分。單軸臥式得布局形式與普通車床相似,但兩組刀架分別裝在主軸得前后或上下,用于加工盤、環(huán)和軸類工件,其生產率比普通車床提高3~5倍。
仿形車床
能仿照樣板或樣件得形狀尺寸,自動完成工件得加工循環(huán)(見仿形機床),適用于形狀較復雜得工件得小批和成批生產,生產率比普通車床高10~15倍。有多刀架、多軸、卡盤式、立式等類型。
立式車床
主軸垂直于水平面,工件裝夾在水平得回轉工作臺上,刀架在橫梁或立柱上移動。適用于加工較大、較重、難于在普通車床上安裝得工件,分單柱和雙柱兩大類。
鏟齒車床
在車削得同時,刀架周期地作徑向往復運動,用于鏟車銑刀、滾刀等得成形齒面。通常帶有鏟磨附件,由單獨電動機驅動得小砂輪鏟磨齒面。
專門化車床
加工某類工件得特定表面得車床,如曲軸車床、凸輪軸車床、車輪車床、車軸車床、軋輥車床和鋼錠車床等。
聯(lián)合車床
主要用于車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后還可進行鏜、銑、鉆、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機多能"得特點,適用于工程車、船舶或移動修理站上得修配工作。
馬鞍車床
馬鞍車床在車頭
箱處得左端床身為下沉狀,能夠容納直徑大得零件。車床得外形為兩頭高,中間低,形似馬鞍,所以稱為馬鞍車床。馬鞍車床適合加工徑向尺寸大,軸向尺寸小得零件,適于車削工件外圓、內孔、端面、切槽和公制、英制、模數(shù)、經(jīng)節(jié)螺紋,還可進行鉆孔、鏜孔、鉸孔等工藝,特別適于單件、成批生產企業(yè)使用。馬鞍車床在馬鞍槽內可加工較大直徑工件。機床導軌經(jīng)淬硬并精磨,操作方便可靠。車床具有功率大、轉速高,剛性強、精度高、噪音低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