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正確,認為正確
【成語】
自以為是
自行其是
招是生非
一無是處
習非成是
無間是非
百無一是
比比皆是
播弄是非
大是大非
各行其是
似是而非
誰是誰非
是是非非
是非自有公論
是非曲折
是非之地
是非顛倒
實事求是
口是心非
混淆是非
積非成是
【例句】
①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②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問說》)
(2)這,這個,這樣
【成語】
作如是觀
如是我聞
莫衷一是
亦復如是
不寧唯是:寧:語助詞,無義;唯;只是;是:這樣。不只是這樣,即不僅如此。
【例句】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勾踐滅吳》)
④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沒,又郊敗之。(《勾踐滅吳》)
⑤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⑥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六國論》)
⑦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六國論》)
⑧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⑨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⑩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3)表示肯定判斷
【成語】
有奶便是娘
一是一,二是二
丁是丁,卯是卯
一身都是膽
物是人非
觸目皆是
耳聽是虛,
眼見為實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俯拾皆是
回頭是岸
聽風是雨
挑得籃里便是菜
面是心非
貌是情非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例句】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滕王閣序》)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
③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追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項脊軒志》)
④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孔雀東南飛》)
⑤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雨霖鈴》)
⑤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⑦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⑧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
(4)語助詞,賓語前置得標志
【成語】
惟命是聽
惟命是從
惟利是逐
惟利是營
惟力是視
唯鄰是卜
唯利是圖
唯馬百是瞻
唯力是視:指在任務重、困難多得情況下,能否達到目得,主要就看自己得力量。
【例句】
①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祜,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③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與陳伯之書》)
【注】
“是故"“是以”意思是“因此,所以”。其中得“是”都當“此”講。
【語義提示】
“是”得本義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得“正確”。其意動意義即是“認為正確”,故又引申出判斷詞“是”和指示代詞“這,這樣”。
【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