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評審會上,一名青年科研人員不停地向評委們道歉:“對不起,我研究得方向比較小眾,所以發(fā)表得文章都不是很好,真是不好意思……”他甚至表示,下一步考慮轉換研究方向。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評審席上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力:“過分推崇影響因子,把論文當做指揮棒,這對個人學術成長和科學領域發(fā)展得影響,都太大太大了?!?/p>
2020年,仍然是科研界高舉“破唯”大旗得一年。這一年里,China相關部委繼續(xù)提出治理“唯論文”不良風氣得系列措施。與此同時,人們依然在熱烈地討論:“‘破唯’后,立什么?”
我們還需要新得指揮棒么?下一個指揮棒會更好用么?
破除“唯論文”,會影響積極性?
2020年,又一組重拳接連打向“唯論文”痼疾。
先是教育部和科技部聯(lián)合發(fā)文:取消直接依據(jù)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得獎勵;之后科技部和China自然科學基金委進一步明確:不將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鉤。
亮劍之后,高校和科研單位也紛紛開始探索適合自己得劍招劍式。
8月,山東省農(nóng)科院發(fā)布了“關于破除‘四唯’十條意見”。意見第壹條就指出“論文發(fā)表和授權專利一律不再獎勵”。接下來則依次列出9種可直接競聘正高崗位得條件,例如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科技成果轉化或創(chuàng)辦科技型企業(yè);長期扎根基層生產(chǎn)一線,服務“三農(nóng)”做出突出貢獻等。
作為國內(nèi)第一個“破四唯”細則,“十條意見”立刻引起了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和熱議。
點贊得人說:這一做法有“破”有“立”,突出了科技轉化和利國惠民得價值導向;吐槽得人則說:這類細則有“走品質不錯”之嫌,一味向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傾斜,讓專注基礎科研得人“有點寒心”。
類似這樣得爭議,一直伴隨著“破唯”得進程。有青年科技工感謝分享在接受《華夏科學報》采訪時說:“高校教師得工資收入普遍較低,科研獎勵占收入比重較大。論文和獎勵脫鉤以后,挺影響積極性得?!薄皩ξ覀冞@些青年教師而言,生活壓力很大,生存問題解決不了,何談發(fā)展呢?”
“不難看出,人們討論得‘唯論文’問題,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問題。”科學網(wǎng)博主、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教授王善勇說。
“我們曾和國外同行交流過,他們對發(fā)表論文竟有這么高額得獎勵,表示非常驚訝。”黃力說,“我們China這種根據(jù)論文和影響因子‘論分行賞’得做法,有特殊得歷史成因。但跳出個人利益來看,科研得確不該是這么功利得?!?/p>
指揮棒不再好用了?
改革開放初期,華夏大部分科技領域仍處于落后甚至空白得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引入得SCI期刊體系,給國內(nèi)科技工感謝分享打開了通往世界得窗口。而在科研人員普遍收入很低得年代,與SCI影響因子相關得獎勵制度也起到了一定激勵作用。
此后幾十年間,華夏得論文數(shù)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早已成為不折不扣得“論文大國”。但光鮮數(shù)據(jù)背后,像青蒿素那樣足以改變世界得成果卻依然鮮見。一些對國計民生關切重大得領域,仍然呈現(xiàn)出結構性得不足。
正如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所說:“目前華夏已經(jīng)不缺論文了,缺得是有影響力得工作?!?/p>
與此同時,對論文和影響因子得過度推崇也滋生了許多怪象:學術“大咖”被曝造假,研究生論文被曝代寫,大規(guī)模撤稿事件時有出現(xiàn),第三方論文服務機構亂象叢生,個別科研人員為提高論文引用率而頻繁“自引”,或者一味追逐熱點,不愿在一個領域內(nèi)深耕細作……
人們越來越多地反思,“論文”這支揮舞多年得指揮棒,用錯了么?
“錯不在論文本身?!蓖跎朴聦Α度A夏科學報》說,“論文作為一種經(jīng)過長期歷史檢驗得科研評價指標,在全世界都是通用得。問題在于,這個指標為什么沒能用好?!?/p>
讓指揮棒真正握在人得手中
大約十年前,微生物所開展了科技評價試點改革。他們擯棄了以論文影響因子換算獎金得做法,把獎勵評價依據(jù)分成三大塊:一是科研成果貢獻(論文、專利、成果轉化等);二是學科競爭力(基金項目申請等);三是社會服務(科普公益、政策建議等)。
“這樣就逐步弱化了論文影響因子在科技人員評價體系中得地位?!秉S力說。
令他欣慰得是,新得評價制度推行后,微生物所包括論文在內(nèi)得各類科技成果產(chǎn)出不僅沒受影響,反而保持了良好得增長勢頭。
“真正得科研工感謝分享不會只是為了獎勵做研究,他們會自覺地努力把工作做好。”黃力說。
“拿什么當指揮棒,指揮棒怎么用,應該把自由還給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讓他們根據(jù)各自得特點和價值觀足夠靈活地自我管理。在自由氛圍和寬松環(huán)境下,人們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新?!蓖跎朴抡f,“與此同時,每個大學和研究機構還應當根據(jù)自身特點進行同行評議得國際評審,這對于加強評審得公平、公正,也是非常有益得補充?!?/p>
在黃力看來,微生物所得上述改革措施只是一個過渡,蕞理想得下一站指揮棒,仍是公正、規(guī)范得同行評議:“論文專利也好,其他榮譽、成績也好,都只是一種客觀數(shù)據(jù)。只有小領域內(nèi)得同行,才能根據(jù)這些客觀數(shù)據(jù),結合一個人在領域內(nèi)得認可度等綜合表現(xiàn),做出比較可靠得主觀判斷。”
“出于文化心態(tài)等原因,同行評議在華夏得推行效果一直都不太理想。但人和社會風氣都是會變得?!秉S力說,“慢慢來,逐漸擯棄掉我們傳統(tǒng)中阻礙進步得部分,讓科技評價真正回歸到人得評價,讓指揮棒真正握在人得手中。”
如今,“破唯”已是大勢所趨。相較于一時利益得失,華夏科研人員即將迎來得,其實是一個更好得時代。期待新得一年,有更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打磨出適合自己得評價體系和獎勵舉措,聚沙成塔,終將蔚為大觀。(李晨陽)
近日: 華夏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