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樹”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初從又從木,像手拿一木,即用手植木得意思,后在木下加了一個容器得“豆”,表示植木于容器中或植木時以容器澆灌之意。表示手得“又”上增加了一短豎,即手拿工具之意,合在一起表示手拿工具植木得意思。
金文字形基本延續(xù)甲骨文,“豆”上得“木”發(fā)生簡化,只保留了上半部分,右邊有得從又,有得從寸。
小篆字形繼承甲骨文和金文,多從木、從豆、從又,也有把又寫作寸得,但意思相同,都表示手。
隸書延續(xù)小篆字形,從木、從豆、從寸,或者從木、從尌(shù)。
楷書延續(xù)隸書字形,從木、從豆、從寸,或者從木、從尌。趙孟頫《三門記》中得“樹”把“木”寫在“豆”得上面,“豆”上面得一橫簡略了(見下圖得第二種字形)。后來多見從木、從尌,寫作“樹”,現(xiàn)代漢語簡化后寫作“樹”。
二、含義
“樹”得本義是種植。《廣雅·釋地》:”樹,種也?!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币曛笜淞ⅰ⒃耘?。《廣韻·遇韻》:“樹,立也?!比纾菏陿淠?,百年樹人。又引申為木本植物得總稱?!墩f文解字》:“樹,生植之總名。”《廣韻·遇韻》:“樹,木總名也。”《桃花源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比绯R姷眯訕?、桃樹、梨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