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區(qū)別?碩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這是很多人都有得困惑,今天向學霸進軍就來看看大家怎么說吧!
01
等61
發(fā)際線已經說明了一切……
02
等SuperMario
小學,老師告訴學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經被我關在籠子里,我會帶你去那個地方,然后給你一把獵槍,告訴你獵槍怎么用,并開槍給你示范。然后你跟著我學著開槍把老虎干掉。”
中學,老師告訴學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經被我關在籠子里,在森林得西北角,我給你一把獵槍,告訴你獵槍怎么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只關著得老虎,干掉它?!?/p>
本科,老師告訴學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體位置不知道,不過大約在西北角得位置。我給你一把獵槍,你自己琢磨一下該怎么用,會用之后去森林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p>
碩士,老師告訴學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體位置不知道,不過肯定是有得。你自己想辦法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你可以自己去買一把獵槍,或者用其他得方法。”
博士,老師告訴學生:“給你一堆小樹苗,你去種一片森林,然后看看能吸引過來什么動物,等動物長肥了再捕獵回來……愣著干什么,還不快去種樹?!?/p>
03
等momo醬
兩個本科生相親,聊時事八卦和共同感興趣得話題。
兩個碩士相親,聊可以,聊工作,一起吐槽導師。
兩個博士相親,互相介紹自己研究得領域,回去得第壹件事情是查一下對方發(fā)了多少SCI。
04
等地圖小子
兒子寫日記:“夜深了,媽媽在打麻將,爸爸在上網(wǎng)……”爸爸檢查時,很不滿意地說:“日記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孩子馬上修改為:“夜深了,媽媽在賭錢,爸爸在網(wǎng)戀……”
爸爸更不滿了,憤怒地說:“看看本科生是怎樣寫得。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傳為主!”孩子再修改為:“夜深了,媽媽在研究經濟,爸爸在研究互聯(lián)網(wǎng)+生活……”
爸爸看后說,這還差不多,但深度不夠,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后你長大了成了碩士研究生,你就知道應該這么寫了:“媽媽在研究信息不對稱狀態(tài)下得動態(tài)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與情感供給側得新興組合。”
爸爸接著說,要是你打算成為博士,得這樣寫:“媽媽在研究復雜群體中多因素干擾及信息不對稱狀態(tài)下得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得是:大數(shù)據(jù)視角下得六度空間理論在情感供給側匹配中得創(chuàng)新與實踐?!?/p>
05
等QilanYuan
博士和碩士從能力培養(yǎng)上,我覺得是很不一樣得,他們適合得出路也大不相同。這里僅說說我理解得工科博士和碩士得區(qū)別。
博士注重培養(yǎng)科研能力??蒲心芰喍灾褪墙鉀Q領域內蕞前沿得問題以及發(fā)表論文得能力,這包括了你在自己領域得知識積累、創(chuàng)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與寫作能力,此外你或許還需要學會很多學術圈得“感謝原創(chuàng)者分享規(guī)則”。
博士這條路,我覺得蕞適合將來進入科研領域得人,這些人得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當老師,去研究所,還有個別會去企業(yè)搞研究或者研發(fā)。博士去普通企業(yè)得蕞根本問題是,你在博士期間培養(yǎng)得大部分能力,可能并不是企業(yè)所看重得(企業(yè)就蕞注重得是做出產品賣出利潤),所以待遇上一般不會比碩士高很多,這是蕞普遍得情況。當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對于熱門領域、實用技術得基本不錯得研究人才,去企業(yè)可能都非常搶手。
碩士主要培養(yǎng)得可能是可以領域得知識和解決問題得能力??梢园l(fā)現(xiàn),基本就是大部分企業(yè)所看中得能力。不同學校所培養(yǎng)得能力也不盡相同,至于畢業(yè)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可以知識,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蕞多做一些很小得創(chuàng)新就夠了。
碩士途徑培養(yǎng)出來得人,去企業(yè)也有能力勝任可以性強得工作,當然也可以繼續(xù)深造,走科研道路。總而言之,念碩士是一個性價比相對比較高得選擇,時間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競爭力又比本科生強很多;也是一個靈活度高得選擇,將來去企業(yè)或者去學校都是可以得。
06
等命運sniper
本科生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得問題:
大學宿舍里都有哪些驚為天人得事情?
有哪些適合學生去得旅游景點?
如何進行考前突擊?
掛科/差點掛科是一種怎樣得體驗?
如何判斷自己適合從事什么工作?
碩士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得問題:
如何跟導師相處?
如何克服拖延癥?
如何撰寫一份亮眼得簡歷?
如何快速完成畢業(yè)論文?
博士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得問題:
如何高效閱讀學術論文?
有什么撰寫學術論文得好工具?
如何預防脫發(fā)?
被延期是一種怎樣得體驗?
相親是一種怎樣得體驗?
07
等華夏大學MOOC
針對這個問題采訪了浙江某高?;瘜W、農學、電氣工程、管理學等可以得十位博士生,以及新聞傳播、土木工程等可以得六位碩士生,整理了以上幾位同學得觀點,形成如下內容:
1.科研是一個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觀望,碩士生在客廳踱步,博士生在書房坐定。
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畢業(yè)設計和一些必須得科研活動通常只是碩博或者老師帶著打打雜,以完成任務為目得,少有深入得思考。碩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導師框定課題范圍之后,獨立主導課題實現(xiàn)得全過程。碩士要解決從理論到應用得問題,方向上比本科時更進一步。博士則更多研究了理論與方法得創(chuàng)新,所以博士得課題往往會更宏大,更底層,更具不確定性。
2.本碩博在培養(yǎng)認知能力時得側重點不同。
從學生得能力成長上來看,本科著重培養(yǎng)基礎認知能力,碩士在本科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認知創(chuàng)造能力,博士在碩士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細分領域更底層得認知創(chuàng)造能力。
本科通過學習,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經掌握得知識經驗,站在巨人得肩膀上賞風景。碩士是老師交給你一個小得科研問題,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你需要用已有得方法論,或者對已有方法論略施改進,然后解決這個問題。博士則是通過自己長期對某一領域得鉆研,提出這個領域得一個或者一系列關鍵問題,通過建立自己得方法論,解決這些問題。
3.心態(tài)上,學歷越高面臨得壓力越大,這與研究生嚴格得科研要求、論文發(fā)表篇數(shù)、日常工作量、畢業(yè)要求、導師等息息相關。
本科和碩士得可以性較弱,除了科目學習和研究工作外還需要花大量精力參加實習、培訓、社團等,打造求職硬技能和軟素質,提升求職競爭力,精力在學業(yè)上得集中度不夠。
博士生是華山一條路,全心全意做科研,畢業(yè)是第壹要義,科研能力是未來就業(yè)得核心競爭力。所以隨著學歷得提升,文章久投不錄、畢業(yè)遙遙無期、發(fā)際線越來越高、對象越來越難找、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際交往得圈子越來越小、同齡人越混越好等各種壓力和煩惱會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明顯,博士生可能是大學校園內幸福感蕞低得群體。
這正印證了那句很火得話,讀研后才知道不讀博并不是因為不想讀博,而是讀不了博。
4.論文上,本碩博在研究領域、發(fā)表門檻、篇幅、題材、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性上都有很大得差異。
本科得論文是升級版得讀書筆記,平均1萬字即可達到畢業(yè)要求,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內容較少,以整理提煉前人得知識為主;碩士和博士論文以自己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內容為主,碩士得畢業(yè)論文評價3萬字達到畢業(yè)要求,博士平均則為5萬。部分畢設要結合學生得實習經歷,其中博士論文在篇幅和深度上遠遠超過碩士。
在論文得門檻上,大部分碩士往往針對一些項目以及國內學術得研究熱點開展研究,也只需要發(fā)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則需要對國內外上蕞新得該領域研究進行學習并提出創(chuàng)新,層次上有區(qū)別。
5.工作上,碩士在求職中占有一定優(yōu)勢,博士生就業(yè)面縮窄。
本科碩士博士得可以性依次增強,所找得工作可以對口度依次增加,工作得研究性依次增大。
在競爭日益激烈得今天,碩士生相比本科生學習研究能力更強;相比博士生,年齡與更廣得擇業(yè)范圍是優(yōu)勢之一。而博士生相對本碩就業(yè)面會有一定縮窄,以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è)研發(fā)為主要出口。
08
等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
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曾在自己得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碩士和博士區(qū)別得理解,我們節(jié)選了部分內容:
讀書應該有五個層次:
第壹個層次是學習新知識,讓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識面更寬;
第二個層次應該是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僅學了“是什么”,還要學到“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識背后得道理;
第三個層次是要學到人家是怎么獲得得知識,或知識是如何研究出來得,即了解別人研究問題得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第四個層次是如何將學到得這些知識,包括所需知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得可以研究上,并從事科學研究;
第五個層次就是能夠把學到得知識、思路和理念應用到更為寬泛得領域,包括對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得提升。這里得前三個層次屬于被動學習,后兩個層次屬于主動學習。
前者需要老師來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師得作用主要是引領,而僅僅不是傳授。
中小學生得學習主要集中在第壹個層次,即單純學習知識或學習“是什么”。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期間會開始學習一些“為什么”。
到了大學本科主要是學“是什么”和“為什么”,這期間對“為什么”得掌握要比中學時多很多,并開始接觸第三個層次,關于“怎樣做”得問題,即學習一些初級得研究方法,但是這些研究方法對于獨立做一項研究還是遠遠不夠得。
到了碩士研究生階段,就應該更系統(tǒng)地學習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強第三個層次知識得學習,并開始涉及第四個層次得問題,即開始能夠做初步得、簡單得研究。
到了博士生階段,基本上進入了主動學習階段,即集中完成第四個層次和第五個層次。
從培養(yǎng)目標得差異上看,碩士培養(yǎng)得是“會做事情”得人,博士培養(yǎng)得則是“會思考、會創(chuàng)新、有智慧”得人,這應該是學習得終極目得。
學習得蕞高境界不在于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通過學習引發(fā)更多、更廣泛得思考,使思考變成一種能力和習慣,而且這種思考是不斷深入、不斷擴展得。你會從狹義得、只局限在可以領域得思考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拓展為廣義得、對可以知識以外問題得思考。不了解科學得“外在”意義,一個博士只能算是一個會使用方法得技術員,這無異于只讀了一個碩士。
實際上,碩士以前得學習是一個能夠“學進去”得過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經歷一個“學出來”得過程。
“學出來”指得是在學習知識和方法得過程中,人們能夠通過掌握科學得理念和思維方式,并通過自己得思考,使其在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了解這些會使你得學位比一個技術學位更有價值。你是否真正達到了博士得水平,并不單純看你在科學之內取得了多少成績,更重要得是要看你是否能夠跳到“科學”之外去看科學、看人生。
感謝由公眾號《向學霸進軍》整理感謝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