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分享:謝茂松
在華夏傳統(tǒng)里,農(nóng)歷正月初一原被稱作“元旦”?,F(xiàn)代因采用公歷紀元得緣故,將公歷新年得第壹天1月1日稱為“元旦”,而把農(nóng)歷新年第壹天正月初一稱為“春節(jié)”。元旦之“元”為始,“旦”為日,元旦被稱為“三朝”(《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謂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又稱“三始”。古代以十二時辰計時,夜半子時為起始,即交子之時(晚上十一點)。所以,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老小守夜,在交子之時吃餃子,辭舊迎新。
華夏哲學對始與終二者同等重視,往往講“終始如一”,把“終”放在“始”得前面。荀子說:“慎終如始,終始如一?!薄吨芤住妨呢缘棉┖髢韶苑謩e為既濟卦、未濟卦,將象征成功得既濟卦排在未濟卦前面,其深意也在于此?!敖K”是為著新得一輪得“始”。過年前全家大掃除、大清潔,以及大年三十沐浴后更換新衣服。這些隆重儀式,所表達得是《大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是潔凈精微、自我凈化;也是《周易》大畜卦所說得“日新其德”,“日新其德”才有“大畜”之可大可久。所以說,春節(jié)蘊涵著華夏文明得原理與智慧。
華夏文明得底層結(jié)構(gòu)是禮樂文明。禮樂文明強調(diào)慎始,強調(diào)始終保有初始得善心、仁心即“初心”,才能可大可久而保持連續(xù)未斷裂。這也是元月被稱為正月得原因所在,“元”就是“正”。禮樂文明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得生活方式,節(jié)日尤其是過大年正是集中得體現(xiàn)。而禮樂文明包括外在得儀式與內(nèi)在得抽象精神、文化價值兩個方面。
往常,春節(jié)過年莫過于穿新衣服、吃一年蕞豐盛得年夜飯,再就是祭祀、拜年、放鞭炮。新年著新衣,蘊涵著“日新其德”之意。衣服不只是實用,在華夏文明傳統(tǒng)中更是“人禽之辨”得文化象征,“衣冠人物”、“衣冠南渡”這些詞正說明了衣冠就是文明得指代。華夏人過年,豐盛得美食世所聞名,這豐盛背后乃蘊涵著華夏禮樂文明得發(fā)生。即《禮記》“禮運”篇所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薄抖Y記》“禮運”篇強調(diào)可以用飲食來“致其敬于”上天與先祖:“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睘榱顺σ箞F圓飯得食物豐盛,在小年甚至更早在臘月初八就早早開始預(yù)備各種年貨。這既是為全家老少準備得,也是給祭拜上天與祖先準備得。若準備得食物不夠豐盛,則不足以顯示一年勞作豐收之盛,同時也不足以顯示對上天與祖先得虔誠和禮敬。
華夏禮樂文明中致敬、回報上天與祖先,體現(xiàn)為China家戶戶必立得“天地君親師”得牌位,這就是兩千多年前荀子所說:“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先師。是禮之三本也。”化簡到只有五個字得“天地君親師”牌位,百姓在家中日日見到,可謂是華夏文明保持連續(xù)性得根本所在。所以,除夕“守夜”,全家老小準備種種豐盛食物、點心,所守、所迎者為何?所守、所迎之小者是上天呈事得灶神和諸神,大者則是天、地、君(現(xiàn)代則是“國”)、親、師。
大年初一一早,家家戶戶祭拜祖先。這被稱為“首祚”,即新年第壹次祭祀祖先及神明,東晉王羲之《月儀書》說:“日往月來。元正首祚”。民間講究越早越勤快,越有福氣。各家將酒、葷素熟食供奉給祖先享用,并燃香、放鞭炮。祭完祖后,再帶上祭品到社官祭拜、供奉。所謂社官,就是鄉(xiāng)村里得一方土地爺,可謂是管轄地方蕞小得土地爺。傳統(tǒng)中天下蕞大得土地爺莫過于京師社稷壇中得“社”,而京師社稷壇得左邊則是太廟,對應(yīng)到普通百姓家則是祠堂。這就是家國同構(gòu)得文明原理得體現(xiàn)。
正月初一,晚輩要給長輩拜年。初二以后由內(nèi)而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地給同宗、外家以及其他親戚家互相拜年,再給鄰居、朋友拜年。拜年得“拜”字有深意。拜是禮拜、禮敬,即是《禮記?曲禮》解釋得“自卑而尊人”得文明原理:“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倍Y構(gòu)建、穩(wěn)固了家國天下共同體意識,而作為華夏禮樂文明得集中體現(xiàn),春節(jié)過年禮俗習慣中得祭祀、拜年,在節(jié)日儀式“百姓日用而不知”得層面構(gòu)建了家國共同體、天地人神生命共同體得內(nèi)聚力。
除夕貼福字和春聯(lián)、吃餃子,大年初一祭拜天地與先祖、祈福等,都意味著上天賜福人間、祖先祝福后代。華夏文明、華夏百姓追求得福祉包括哪些?春聯(lián)常貼得“五福臨門”四字就概括了?!拔甯ER門”淵源甚早,“五?!鞭┰绯鲎晕褰?jīng)之《尚書》得洪范篇,《尚書·洪范》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焙玫玫滦幸彩俏甯V弧C耖g則將五福說成“福、祿、壽、喜、財”。
上天賜福而福滿人間,意味著華夏文明傳統(tǒng)得“天”不是與人相離、相隔而不可及得外在、純客觀得天,而是不僅與天子相關(guān),同時與每一個普通人有關(guān)得天,是世俗得天,是給人間帶來美滿幸福得天,是可以人人親切稱為老天爺?shù)谩疤臁薄S纱宋覀兛梢愿媲械乩斫狻案!边@一字,蘊涵著每一個普通華夏人得“日用而不知”得文化價值觀。
故而華夏人對于世俗幸福生活得追求,不是俗不可耐得庸俗,而是大俗方是大雅,其中有對于祖先、對于上天、對于給予人類得萬物得禮敬與回報。華夏得天不是高遠不可及得,是可以通過供奉、祈求賜福得,但華夏人深深地知道這種祈求不是坐等,而是要求自己如乾卦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龍德之為龍德得根本所在。毋寧說華夏人是在上天之德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自強不息得德性得投射。
對于幸福、美好生活得追求,以及相信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奮斗出來得,這是華夏幾千來得過年傳統(tǒng)年復(fù)一年地不斷昭告給我們得可大可久之道。古今一體,誠不虛也。
(感謝分享謝茂松系清華大學China戰(zhàn)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China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華夏文明和華夏道路研究中心主任、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近日: 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