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打了怎么辦?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不少家長會鼓勵孩子“打回去”。
近日,廣州從化街口商業(yè)幼兒園里發(fā)生的一幕被刷了屏。一個名叫睿睿的小班學生,在一學期內被同學欺負而受傷3次。前兩次都被同一孩子用玩具刮傷了耳后及眼旁。事情發(fā)生后,幼兒園進行了干預,一直積極配合家長溝通協(xié)調,但效果并不理想,沒能得到睿睿父母的認可。睿睿的父親領著孩子走到教室,找到此前抓傷孩子的同學,告訴睿睿:“爸爸在這里,你敢不敢打回去?”
此事很快引發(fā)熱議。對于孩子父親的做法,有人認為是理所應當,也有人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欠妥。
生活中,類似的案例并不少。此前,杭州某培訓班內,兩名孩子因打游戲發(fā)生肢體沖突,被打孩子的母親正好看到這一幕。她拉著自己孩子的手,朝另一名同學的手上打了兩下,并告訴自己孩子“要打回去”。
在網上梳理類似的新聞可以發(fā)現,孩童沖突發(fā)生后,父母支持“以牙還牙”的事件不在少數。有調查顯示,約6成家長支持孩子“打回去”,有99%的網友支持家長鼓勵孩子的“報復行為”。
平心而論,作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受傷,產生“打回去”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為是人之常情就該支持,其實父母鼓勵孩子進行報復是不妥的。
為人父母者,孩子都是心頭肉,看到孩子受欺負受傷,有時候比自己受傷了還心痛。正如睿睿的媽媽徐女士所言:“孩子身上有很深的傷痕,這讓我很難接受?!庇懻撨@個話題時,基于對為人父母者的理解非常重要。筆者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不是蠻不講理、崇尚暴力的人,他們之所以支持孩子“打回去”,很多是希望孩子借此學會保護自己,而不是面對校園霸凌一味忍讓。
孩子之間,尤其是低齡段的孩子,所謂的欺負更多只是普通打鬧。比如,上文提到的杭州某培訓班里的兩名孩子,是因為打游戲而發(fā)生肢體沖突。對此,家長其實沒必要太在意,讓孩子自己解決就行,也可以找對方家長溝通,完全沒必要自己“下場”教孩子動手。
“打回去”,看似給孩子抗擊的勇氣,是對欺凌的反抗,但其實是在給孩子暗示可以以暴制暴。有點生活閱歷的人都知道,暴力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會讓矛盾進一步升級。鼓勵孩子以暴制暴,是將孩子再一次推向危險的境地。從教育孩子角度來說,家長鼓勵孩子以暴制暴,以暴力手段處理事情,孩子很可能成為一個攻擊性強的人,無疑對其成長非常不利。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你以什么方式處理問題,、對待世界,就在暗示孩子也可以用什么方式面對世界。所以父母在說“打回去”的時候,或許爽了一時,但應該想一想,等孩子大了,他遇到問題都采取打回去的方法解決,你會不會后悔,在幼兒園那個午后,不該說那句話。
張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