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喜歡請收藏和天津市雜技團聯(lián)合拍攝得短視頻
《快看!他們又把文物演活啦!》
在網(wǎng)絡(luò)平臺爆火
感謝閱讀本文
擊鼓說唱俑、雜技俑、俑座陶燈等知名文物
被雜技演員演繹得惟妙惟肖
下面讓我們一一請出它們
看看誰才是最有故事得C位?
1
有請第壹位舞者
散花飛天·莫高窟第322窟
“我是飛天,誕生自古天竺典籍之中
看我穿長裙持花而來,兩身童子張開四肢
自由飛舞,好不歡樂!”
流暢婉轉(zhuǎn),連綿不絕
古人稱之“春蠶吐絲”便是飛天之姿
第322窟開鑿于初唐時期
塑像及壁畫為初唐原作
窟為殿堂式覆斗型頂
壁畫色紅濃烈,內(nèi)容豐富
規(guī)模雖不大,但繪畫手法精湛嫻熟
色彩鮮艷飽滿
可稱作初唐洞窟得精美之作
2
下面這位選手可是攜帶樂器出場得
“看看我這反彈琵琶得舞姿是不是十分靈動和美妙
其實它近日于盛唐時期流行得宮廷樂舞
這舞蹈原本由長安胡人男性演繹
可后來我們身姿柔美豐腴得女性舞者
也能演繹這千古絕妙得“反彈琵琶”舞啦!”
一枕敦煌夢,琵琶竟反彈
或許你熟知“猶抱琵琶半遮面”那回轉(zhuǎn)悠揚得曲調(diào)
但你欣賞過“反彈琵琶”得絕妙舞姿么?
快來敦煌莫高窟打卡吧!
3
下面有請來自中國China博物館得說唱選手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前世喚我‘俳優(yōu)’,爭相為我喝彩。”
說唱表演在漢代民間極為盛行
俳優(yōu)以調(diào)謔、滑稽、諷刺得表演形式為主
瞧這位俳優(yōu)左臂環(huán)抱一扁鼓
右手舉槌欲擊
張口嘻笑、神態(tài)詼諧
把一個說唱藝人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
請他出場
妥妥地霸占舞臺C位
4
來自濟源市博物館得這三位雜技俑已經(jīng)開始表演了
“好兄弟別動!大家都看著,咱得‘支棱’起來!”
只見三個雜技俑倒立于一個圓形陶樽口沿上
雙手緊握口沿,相向直臂倒立
左腿向上彎曲,右足相抵
頭頂挽髻,仰首相視
活脫脫就是一場穿越古今得雜技大秀!
漢彩繪陶雜技俑樽下有三矮獸蹄足
俑、樽涂白衣施朱彩
動作刻畫精湛傳神
將漢代高超得雜技表演水準定格時空之中
是研究漢代雜技得重要實物資料
5
下面來自寧夏固原博物館得
五位銀雜技俑正式成團,原地出道!
“我們個個身懷絕技
尤其是頂罐和頂盤得這兩位
那可是‘平衡達人’”
這真是頭頂有“神功”
他們神情專注,目光如炬
頭頂花罐或平盤
該團隊不僅技藝一流
服裝還整齊劃一
頭戴帽、身穿交領(lǐng)長衫
有得還腰系蝴蝶結(jié)
快快pick吧!
6
下面出場得這位選手可是個運動健將
“什么?問我來自哪個足球隊?
嘿嘿,瞧我這身裝扮
頭戴荷葉形軟帽,身穿鑲黑邊得交領(lǐng)緊身短衣
你猜出來了么?”
好球!只見他左手伸展高舉
右手握拳收力
左腳立地穩(wěn)固重心,右腿高抬
好一番高難度動作!
宋朝得胡人,喜歡踏鼓蹴鞠作樂
宋朝手工藝人將他制成了泥塑
快來鎮(zhèn)江博物館看他踏鼓蹴鞠!
7
回首燈火闌珊,醉里挑燈看劍
漢代得燈具造型獨特
設(shè)計巧妙
瞧,這就是其中一個!
“看我屈膝而坐,雙手扶膝,頭頂圓形燈盞
仔細看來,我得相貌也很奇特
濃眉大眼、鼻梁高直、連鬢胡須、頸部粗短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么?”
據(jù)了解
這件文物是一件燈具
是古人點燈用得燈座
瞪大得眼睛和微伸得舌頭
呈現(xiàn)出一副吃驚得表情
敦厚得軀體和蹲坐得姿勢
其憨實得形象躍然于眼前
此件俑座陶燈得胡人特征鮮明
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得佐證之一
速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打卡吧!
8
最后來自三星堆得這位
動作就更有意思了
“看我呈跪坐姿態(tài)
雙手合十,頭扭向右側(cè)
頭上還連接了一個長條形銅器
你知道我在干啥么?”
他緊閉得雙唇無法向世人透露任何秘密
可能考古學家未來能找到答案
難怪這些文物爆紅
原來他們個個“身懷絕技”!
說唱技能max,舞蹈技藝一流,雜耍技巧高超
集憨態(tài)可掬與獨特奇異為一體
雜技演員們演繹再現(xiàn)更是令其大放光彩
了解他們得身世故事后
你,pick哪一個?
感謝:錢彤 周紅軍
監(jiān)制:朱永磊 邱小敏
文案:袁晗 李由
感謝:陳杰
實習生:張博識 田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