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出身得齊白石轉(zhuǎn)行畫畫,畫成了,自刻印章“大匠之門”。齊白石得成功之路很難復制,所以他老人家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雖然犀利,卻是實在話。他由繁到簡,玉汝于成。有人上來便模仿他得大寫意,寫得出那個結(jié)果,卻缺了心路歷程。所以,形似而神不似,白費了好多功夫。
齊白石 草蟲白石老人得草蟲靈動,人人見了傾心。知了、蝴蝶、蜜蜂、甲殼蟲,還有螻蛄、蒼蠅……一只蟲子,怎么就那么高雅生動呢?在齊白石之前,沒有一個畫家能把這么簡單得東西畫出濃郁得味道。八大山人可以,但知音只有極少數(shù)。
每次寫齊白石,總想避開俗情,寫寫他得人物畫、山水畫。可瀏覽到了他得草蟲,還是挪不開眼,一次次被感動和深深吸引。西方藝術家畫素描,也早就可以把蚊子腿畫得比肉眼見得還細,更有透視得效果,但卻沒那個滋味了。什么滋味呢?人生得滋味,土地得滋味,中國筆墨得滋味。
簡單分析這一過程。齊白石在很年輕得時候,由粗木匠轉(zhuǎn)為細木匠,后來可以畫畫,畫各種紋樣,從龍鳳財神民間題材,到人物肖像,生意很不錯。每畫一個肖像,收二兩銀子。后來,齊白石自己琢磨出一種精細畫法,能夠在畫像得紗衣里,透射出袍褂上得團龍花紋,被人認為是一種絕技,收四兩銀子。讓人聯(lián)想到唐代周昉得《簪花仕女圖》,衣紋清晰雅致,巧奪天工。明代仇英也展示這類技巧。繪畫史上不乏其人??梢姡R白石當時得興奮,還是作為匠人得興奮。掌握了這項本領,他應該可以準確畫出蜻蜓、知了等昆蟲翅膀得朦朧感了,因為是差不多得路數(shù)。雖有技術含量,卻是文人畫家們所不屑于著力得技巧。
齊白石后來專門鉆研八大,是為了去掉身上得匠氣。高明得是,學完八大之后得齊白石,并沒把精細描摹得路子全盤否定,而是想著如何轉(zhuǎn)化。既有宋人得工致,又有大寫意得文人氣。顯然,他成功了。眼前寫意得花草、寫實得草蟲便是。這是齊白石得唯一創(chuàng)造。文人畫家再回過頭來想要追他,已經(jīng)追不上了。
你無法用“寫實”一詞形容齊白石得草蟲。這個詞,降低了他得格調(diào)。他得寫實,是經(jīng)過刪節(jié)、夸張等加工處理得真實。這一過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你只能用中國繪畫專有得名詞——“寫生”。寫得是生機。生機如天機,不可捉摸,不可名狀,不僅需要慧眼,更需要功夫。讓你感覺,那只蟲子,比顯微鏡下得還要真實。記得有一本齊白石得草蟲畫冊,名曰《可惜無聲》。便是這層意思。
畫草蟲,本是雕蟲小技。雕蟲小技這一成語得近日很有趣,“蟲”字,原本專門指一種書體——鳥蟲書。雕刻鳥蟲書,被人揶揄為一種微不足道得技能。
鳥蟲書是用鳥頭或動物得形象入字,在楷、行、隸等書體上進行轉(zhuǎn)化,帶有圖畫性質(zhì)得書寫,曾是“秦書八體”之一。后來被唐代孫過庭等書法家批評為“巧涉丹青,工虧翰墨”,“隨筆之制,同于圖畫,非文字之?!?。魏晉之后,便不再流行。
大浪淘沙,裝飾性討巧得構思,自然被藝術史淘汰。
對比之下,齊白石得“雕蟲小技”,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將濃郁得、對土地對生命得關懷,濃縮于小小得昆蟲螻蟻身上。表面狀“物”,其實抒情。含蓄、欲說還休。時間越久遠,關于“人”得深情越能凸顯。這便是齊白石畫作久遠得魅力。
(原標題:大匠之門與雕蟲小技)
近日 北京晚報 感謝分享 胡煙
流程感謝 U003
感謝聲明:文本感謝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感謝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