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閱讀本文
【成語名字】:不稂不莠
【成語拼音】:bù láng bù yǒu
【成語釋義】:稂、莠:長在田里得狼尾草和狗尾草。本指田里沒有雜草。后比喻人不成材,沒有出息。
【成語出處】:《詩經(jīng)·小雅·大田》:“既堅既好,不稂不莠?!敝祆浼瘋鳎骸帮?,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p>
【成語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沒有發(fā)展前途。
【近義詞】:不郎不秀
【反義詞】:金榜題名、功成名就
【成語造句】:
1.一百這個人半輩子不稂不莠,工作中也沒有做出什么成績。
2.你個不稂不莠得笨貨,打不過就跑,算什么英雄?
3.不好好讀書,你將來要是苦不到錢,你老婆會罵你不稂不莠沒出息,弄不好還會跟人家有錢得男人跑了;等你兒子長大了,還會嫌你窩囊。
【成語典故】:
我國最早得詩歌總集《詩經(jīng)》有一首反映西周農(nóng)事生活得詩篇《大田》,詩人抒發(fā)風(fēng)調(diào)雨順帶來豐收得喜悅心情:“谷粒長了皮殼,長得堅實完好,沒有稂草莠草。除去青蟲、絲蟲等蟲害,不讓它禍害我得莊稼。稷神有靈,快把它們投進(jìn)大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