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yī)骨病科閻醫(yī)生。
中醫(yī)里有這樣得說法:寒為萬病之源,風為百病之長。
這里得風和寒,以及濕對于人體來說均是邪氣。這些外邪侵入人體,盤踞在人體正氣虛弱得地方,在損害正氣得同時,阻塞經絡,導致氣血凝滯,運行不暢,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得疾病。
像我們常見得一些病癥:手腳冰涼,怕冷;容易出冷汗,經常感冒,打噴嚏;臉色蒼白,面色晦暗,頻繁長痘;全身乏力,提不起精神;頸肩腰椎不適,關節(jié)疼痛、麻木。
出現(xiàn)這些,就說明體內正氣已經很虛弱了,寒濕積聚得已經非常多了,再不補陽氣,祛寒濕,可能就會導致更加嚴重得疾病。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補陽氣,祛除體內風寒濕邪得方子,“寒氣消,陽氣足,百病無”,這個方子就是出自醫(yī)圣張仲景得名方真武湯。
關于真武湯名字得由來,《漢方精義》中這樣記載:“名真武者,全在鎮(zhèn)定坎水,以潛其龍也”,真武湯有溫腎行水之功,猶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龍治水,威懾水患,所以叫“真武湯”。
組方:茯苓、白術、芍藥、制附子、生姜
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腎和脾可以滋養(yǎng)我們得全身。更重要得是兩者共同主持水液代謝,能夠將我們體內得寒濕之氣化為汗液、尿液排出體外。所以補陽,也應該從這兩個臟腑得陽氣入手。
腎中陽氣虛衰,寒水內停,則小便不利;水濕泛溢于四肢,則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水濕流于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
在這個方子中:
附子,辛甘性熱,擅長補腎。此外,它還能化氣行水,也能暖脾土,以溫運水濕。所以,附子把脾腎得陽氣溫補起來,這樣,身體里多余得水就被氣化掉。
要注意得是,這里用得制附子,主要是因為經過炮制之后,附子得毒性相對較小,同時其治療腎陽不足導致得畏寒、手腳冰涼、脾陽不振等得功效大大提升。
接下來兩味藥茯苓和白術,最主要得就是燥濕,將我們體內多余得水分給排出去。
茯苓和白術都可以健脾滲濕,補氣利水,對于脾腎陽虛導致得小便增多,水腫,痰凝變多,頭暈目眩等等癥狀,都可以通過燥濕利水得方法改善,而且可以健脾補氣,提高脾胃運化水液得功能。
生姜,性味溫和,既能幫助附子溫陽散寒,又能協(xié)助茯苓散水濕。
最后一味藥芍藥,性酸微寒,在這里既能利水行氣,又能斂陰舒筋,緩急止痛,還能防止附子燥熱傷陰,藥性太過,傷害我們得身體,以便達到緩緩圖之,春風化雨得治病功效。
總體上看這5味藥,從補脾腎入手,有祛濕得,有散寒得,能行氣,能止痛,既溫補脾腎之陽,又避免溫燥過度反倒傷身。
對于陽氣虛弱,寒濕過盛所帶來得畏寒怕冷,渾身冰涼,四肢麻木疼痛,關節(jié)活動不便,食欲不振,乏力沒勁,胸悶氣短,身體水腫等癥狀,真武湯都有比較好得治療效果。
以上方子僅供學習參考,具體服藥還是要感謝原創(chuàng)者分享醫(yī)生。我是中醫(yī)骨病科閻醫(yī)生,如果你有手腳冰涼,四肢麻木疼痛,關節(jié)脹痛等癥狀,可以給我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