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注重養(yǎng)生的朋友都知道元氣,元氣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核心概念。
但是要想真正理解元氣卻有些困難,因為“ 元氣 ”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元氣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但其實, “ 元氣 " 在生活中的隨時隨地能切實感覺到。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形容一個人身體好、精神奕奕的時候,會說這個人 “ 精氣神 ” 很足!會說這個人 “氣色好,有精神 ”,其實這就是元氣充足的外在表現(xiàn)。
那該怎么描述這種抽象的 “ 精氣神 ”呢?古人有個形象的比喻,用 “油燈 ”來講解 “ 精氣神 ”: “ 精 ” 如油,“ 氣 ”如火,“ 神 ”如光。油足則火旺,火旺則光亮。也就是精氣充足則神采奕奕,也就身體健康。
通俗來講,所謂 “ 精 ”如油,指的是物質,是人體當中能看得見的物質存在、這些物質是可以可以轉換成能量的,例如:儲存在人體骨骼當中的骨髓、腦髓、脊髓等,精液、血液、汗液等各種津液和分泌物,還有儲存在皮膚下面的脂肪,都是人體的能源,都可以轉化為“ 人體能量 ”。
“ 氣 ”如火,指的是能量,人體能量是由看得見的物質轉化而成。關于物質與能量的關系,有人總結說:物質是沒有轉化的能量、能量是已經轉化的物質。因為有了能量的存在,人體才有了一定的體溫。,才有了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
“ 神 ”指的是信息,是人體能量是否充足的外在表現(xiàn)。古人形象地比喻為油燈的光亮,通常來說:油燈燃燒的越旺、其釋放的熱就越多,溫度就越高,光就越亮 !
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經常形容老年人的壽終正寢為“油盡燈枯”,是指生命能量物質徹底消耗以后,人體能量以及生命信息的徹底結束。
對于人體來說,精足則氣旺,精虧則氣衰,故稱精為氣之父;氣充則神明,氣虛則神衰,故稱氣為神之母。因此養(yǎng)生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精滿,氣足,神旺。
我們都知道汽車要想動起來必須依靠油燃燒轉化為動能;手電要想發(fā)光就需要電能。其實人體也一樣,人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例如:眨眼睛、動手、思考、思念等等,這個能量就是中醫(yī)所說的“元氣”。
元氣是生命和五臟的原動力元氣是生命的原動力,也是五臟六腑的原動力,推動著五臟的正常運行。
元氣在不同的臟腑,被冠以不同的名稱:元氣在心叫做心氣,可以推動血液運行;元氣在胃叫胃氣,可以消化食物;元氣在腎臟叫作腎氣,與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
哪個臟器的元氣充足,哪個臟器的功能就強;相反,如果某個臟器的元氣虧損不足,那這個臟器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無法維持正常運轉。時間長了之后,也會影響到其它臟腑的正常功能,危害身體健康。
所以說,人的健康與元氣息息相關。
老百姓經常講:人活一口氣。人在臨終時咽下的最后一口氣,就是元氣,而不是空氣。如果是空氣,就可以用人工呼吸來挽救了。事實上,元氣耗盡了,人體這部機器也就喪失了原動力,能量徹底沒有了,接上呼吸機也沒有用了。
因此,補充元氣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對于體弱多病的中老年人來說,補充元氣迫在眉睫。
在補充元氣時,減少元氣的消耗也是補充的一種方式。大多數(shù)人往往缺乏養(yǎng)生的意識,在繁忙工作學習中導致了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改善生活起居,調理內在身體平衡。五臟皆有元氣,過度使用就會傷元氣,當臟腑元氣不足的時候,不僅要補,也要減少其消耗。
另外,對于元氣虧損嚴重的中老年人來說,中醫(yī)食療配伍補氣不失為最好的辦法。既可以大補元氣,通調五臟之氣,也不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