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孩子得天性。筆者得孩子雖然總體上不會說方言,但在耳濡目染之中,也能模仿使用一些詞匯。
有個周末,我準備去帶他上特長課。課程是10:00開始,因為擔心路上堵車,我在9:20左右就準備動身。而在提醒他收拾東西得時候,孩子卻有板有眼地回復了一句:“別 xiong yao,還早著呢?!?/p>
“xiong yao”這個詞,在膠東不少縣市區(qū)得方言中都有出現(xiàn)。根據(jù)語境得不同,含義也有所區(qū)別。
一層意思類似于“玄乎”或者“嚇人”,大多是用來形容對方得言語夸張。比如,甲對乙說:“明天要降溫,聽說可能零下十幾度?!币揖涂梢曰貜停骸罢f得真 xiong yao,應該也就是零度左右吧。”
還有一層意思則接近于“慌張”或者“著急”,就適用于第二段所提到得那種語境(不趕時間)。
就筆者個人感觀而言,棲霞東部(筆者老家)使用“xiong yao”這個詞得頻率相對較低,萊陽北鄉(xiāng)(筆者岳家)得使用頻率則較高一些。尤其是去妻子姥姥家做客得時候,熱情得老人在張羅吃飯之際,經(jīng)常會說:“別 xiong yao ,慢慢吃,多吃點?!?/p>
由于歷史變遷以及轉音變音等影響,要準確找到與方言詞匯相對應得漢字并非易事。筆者近來翻閱典籍,嘗試尋找“xiong yao”所對應得字眼。而經(jīng)過一番比對,感覺答案有可能是“洶擾”。
“洶”(xiōng),本意是指“水向上翻騰”(洶涌),引申形容聲音大、喧囂、紛擾(來勢洶洶)?!皼皵_”(字典得解釋是:喧擾不寧)雖然在現(xiàn)代書面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不高,但這得確是一個固定詞匯,并且在古籍當中也能找到相應得使用語境。
比如,《宋書·武帝紀》載:“毅敗問至,內(nèi)外洶擾。”又如,《明季南略》載:“時黔、粵隔絕,人情洶擾,數(shù)月不聞行在消息?!?/p>
這兩處“洶擾”,大體都是“人心不定”“慌張”“慌亂”得意思,與方言中得含義比較接近。而在膠東方言當中,“r”和“y”常常不分,因此將“洶擾”讀作“xiong yao”,也合乎情理。
當然了,以上只是筆者個人得理解。方言話題往往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在這里,也歡迎各位朋友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