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力所到,有一分器局便有一方賢士與之相友——論“尚友” | 槐軒之《孟子恒解·萬章下》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言己之善甲于一鄉(xiāng),乃能友甲于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天下皆然,非謂友盡天下以為大也。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上同。頌與誦讀同。古之人言行在《詩》《書》,而必即其所處之世,考核其人之實,乃無遁情。能友天下之善士,則己善足以超今人矣。而又尚友古人,期于盡得古人之善,則己亦古人,非今人所可囿矣。
附 解
天下之大,安能盡得其善士而友之?祗是己善有得于身,由淡而深。概諸一鄉(xiāng),而我居其上;又征之一國,而我復(fù)居其上;更征之天下,而又居其上。隨其學(xué)力所到之時,有一分器局便有一方賢士與之相友。譬如有三人于此,其一人可以超乎一鄉(xiāng)卿,一人可以超乎一國,一人可以超乎天下,郎比鄰而居,謂之天下善士能友天下善士。而一國一鄉(xiāng)者,不待言矣。如謂必交盡天下,偏覽九州,始為天下之善士,歷山莘野耕夫,何以垂裳戡定?故一鄉(xiāng)國云云,喻其識量之大小,非以抱負(fù)宏深,必外一身而求諸天下也。友之云者,同道相樂,同氣相規(guī),非但結(jié)納之謂。其德可以超乎天下,則心性之潛修,倫常之實踐,已是無慙。而又必尚友古人者,古今多少事變,神圣多少經(jīng)綸,而凡德行道藝,精粗表里,是非得失尤無涯涘。尚友者博覽參稽,非圣不學(xué),而賢、否不齊,一一有以晰之,由其有論世之明也。同是圣賢而世不同,則事不同知其所以同,又知其所以不同,是謂能知人。一才一技,不掩其長,大義大節(jié),必闡其幽,千古之人,喜其知己如相把臂,故曰友也。然此非窮理盡性之極致,惡能以矩方物,不爽毫發(fā)哉?孟子此章,平生抱負(fù)見矣。而其意則欲學(xué)者擴(kuò)其識量,毋拘隘于聞見,吃緊在一善字。若除卻此字,無所為士,亦所為友。世俗之見,則一分勢利交一分勢利之士云耳。故學(xué)者不可不卓然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