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地,如何“觸手可及”(體育大看臺)
——聚焦“健身去哪兒”(下)
核心閱讀
日子越過越好,健身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如何將運動場地建設得讓群眾“觸手可及”?各地千方百計擴增量,既在閑置、廢棄土地上做文章,也在設計、經(jīng)營上動腦筋。破解“健身去哪兒”,辦法總比困難多。
元旦以來,福建廈門山海健康步道在當?shù)鼐用竦呐笥讶餆岫炔粶p。這條全長23公里的步道橫貫廈門島,既可以散步慢跑,還能欣賞到薛嶺山、五緣灣等“八山三水”的秀美景色,許多健身達人專門來此“打卡”。
日子越過越好,健身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2016年,國務院印發(f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其中提到“統(tǒng)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健身”。千方百計擴增量,很多城市開始在閑置、廢棄土地上做文章。用起來是第一步,如何設計合理、經(jīng)營有方,讓百姓真正用得上、用得好,則是一道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利用閑置土地
改建體育場地
廈門山海健康步道于元旦正式開放迎客,1月5日剛好是周日,葉先生一家來體驗。廈門島內(nèi)面積小,體育場地設施在以前非常有限,想要尋求體育場地的增量,只能從邊邊角角尋找方案。在廈門市體育局局長阮敦梁看來,因地制宜建設各類健身步道、騎行道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如今,廈門環(huán)島路早已成為當?shù)刂尿T行、跑步好去處,五緣灣等地也建有專門的騎行健身道。
政策的指引,為體育用地規(guī)劃帶來更多思路?!度窠∩碛媱潱?016—202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yè)設施、農(nóng)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空閑地等閑置資源,改造建設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阮敦梁說:“將閑置土地改建為體育場地,是廈門整體提升人均體育場地的重要手段?!?/p>
廈門山海健康步道的設計中蘊含了不少妙招。位于郵輪碼頭的起點處利用閑置廣場改造,薛北公園段是對此前閑置的水泥地面進行加工,狐尾山公園的櫻花谷則是利用了荒廢的凹谷。
體育用地規(guī)劃要充分考慮群眾健身的實際需求,關鍵在于便民實用。廈門山海健康步道穿越城區(qū)高密度居住和商業(yè)區(qū),在設計時充分考慮與城市主要交通節(jié)點的銜接,以坡道、普通梯道、橢圓形樓梯和垂直電梯等形式設置了52個出入口,實現(xiàn)了全線無障礙通行。
建造非標準場地
滿足健身需求
在江蘇揚州,小伙邱碩常去離家不遠的瘦西湖風景區(qū)散步,但每周總有幾天會多走上20分鐘的路程,到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轉(zhuǎn)一轉(zhuǎn)。這座占地面積近39萬平方米的公園,每天總有市民陸續(xù)入園,不論是踏上3.2公里長的健身步道快走,還是到籃球場、羽毛球館打場球,人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2012年,原揚州市體育中心體育場動遷,附近居民有了意見:體育場搬走了,我們?nèi)ツ膬航∩恚看撕?,距離老體育場不遠處的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改造應運而生。除了標配的健身步道,還將園內(nèi)閑置空間和內(nèi)部管理用房改造成專業(yè)乒乓球館和擊劍館等,進一步擴大了公園的體育設施面積。改造后的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對外免費開放,每年入園人次約200萬。
人們對公共體育空間和綠化環(huán)境都有強烈需求,這使得城市兼容用地成為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皯撗芯吭隗w育與園林綠化功能上的復合體現(xiàn),在不損失綠化率的情況下,實現(xiàn)兼容、復合、融合發(fā)展?!北本┤A安聯(lián)合認證檢測中心標準與公共服務事業(yè)部總監(jiān)、高級工程師趙英魁說。
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看似簡單,但其功能性和安全性并不比專業(yè)競訓場地要求低,比如健身場地的面層材料安全保護性能、運動須知與安全提示等細節(jié)。在趙英魁看來,規(guī)劃體育用地時一方面要為城市預留“海綿空間”,另一方面要根據(jù)群眾不斷迭代升級的健身需求,見縫插針地建設一些非標準場地,如極限運動場地、游憩性體育場地、非標準的街區(qū)足球和籃球場等,重視運動時尚元素的場景打造。
強化管理服務
提高場地利用率
利用城市“金角銀邊”改建健身設施,受惠的是周邊百姓。但場館改建不是“一錘子買賣”,如果經(jīng)營不善可能面臨再次閑置,如何提高場地利用率、維持投入產(chǎn)出平衡,需要管理者在“使用方法”上動腦筋。
復合利用是一種思路。江蘇省五臺山體育中心作為專業(yè)場館,通過舉辦各類賽事、演唱會等文體活動維持日常運營,同時設置了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大眾化場館,滿足附近居民的健身需求。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表示,目前不少公共體育場館采用了委托第三方專業(yè)機構運營的模式,政府部門對公共體育場館履行監(jiān)管責任、督導公共體育場館在收費定價等方面體現(xiàn)公益性,這種模式給群眾帶來了較好的使用體驗。
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發(fā)改委聯(lián)合印發(fā)的《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探索和試點包括全民健身公共積分、運動銀行、消費券在內(nèi)的方式支持群眾進行體育消費?!睋?jù)了解,江蘇無錫2019年發(fā)放消費券總金額200萬元,今年計劃有所增加;北京開通“惠動平臺”,每個用戶可在不同運動項目的場地預定、門票和儲值卡購買等方面享受每年2000元以內(nèi)的優(yōu)惠補貼。
全民健身場地多起來,管理服務水平也不能“拖后腿”。浙江杭州市民朱女士最近發(fā)現(xiàn),自己常用的政務服務APP“浙里辦”新增了體育公共服務功能?!敖∩淼貓D”模塊將浙江全省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全部納入,90%以上實現(xiàn)查詢,點開就能看到自己附近的體育場館介紹、開放時間等詳細信息,一鍵導航、直接預訂功能讓她一下班就能直奔體育場館揮灑汗水。
“只要我們能把滿足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創(chuàng)新有機結(jié)合起來,部門協(xié)同、社會參與,大膽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破解‘健身去哪兒’的辦法就總比困難多?!壁w愛國說。
孫龍飛 劉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