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湖北省南漳縣東鞏鎮(zhèn)蓮花村村民,13歲隨父學習高蹺,現(xiàn)在每逢年節(jié),便帶領(lǐng)高蹺隊走街表演……
得意事一
把高蹺玩出了名氣
隆冬時節(jié),湖北南漳山中雨雪連綿,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劉軍惦記著農(nóng)歷“小年”的表演,雞叫時分就起了床,綁上高蹺,在院中活動起腿腳來。
早在一個月前,劉軍就接到了通知,臘月二十四上午要帶隊去縣城表演。這是劉軍每年春節(jié)的“例行安排”——從“小年”開始,他的生活便會被高蹺填滿,從蓮花村到東鞏鎮(zhèn),再到南漳縣、襄陽市,直到農(nóng)歷二月二龍?zhí)ь^,他才有時間忙自己家里的事情。
農(nóng)家早飯遲。走了幾圈不過癮,劉軍索性拿起手機吆喝鄧明松、張衛(wèi)、金艷軍等隊友前來排練。
東鞏高蹺與別處不同,文蹺重在說唱有趣,武蹺講究驚險刺激,稍有不慎,傷人不說,還可能砸了招牌。劉軍能文蹺,更擅武蹺,看他表演,驚險處讓人大氣不敢出。比如一人踩蹺從另一人小腹踏過的“仙人過肚”,五人層層疊高拱手作揖的“五子登科”等造型,他和隊友們配合無間,一一完成。
“從我跟父親學藝開始就被教導,越是老師傅,越要謹慎小心。”劉軍說,從藝30多年他沒有出過丑,靠的就是熟能生巧和膽大心細。
一連十幾場迎春表演,一招一式都馬虎不得。臨近年節(jié),每天不踩上高蹺走幾圈,劉軍心里就不踏實。
劉軍自稱平生最得意事有三,第一個就是踩高蹺?!氨緛硎钱斪鳂I(yè)余愛好來玩,沒想到玩出了名氣,玩成了副業(yè)?!?/p>
東鞏鎮(zhèn)民間文化氛圍濃厚,有“古山寨之鄉(xiāng)”的美譽,不僅有春秋寨、臥牛寨等龐大的古山寨群,還有麻城河等連片古村落群。近些年,鄉(xiāng)村旅游興起,高蹺成了深居荊山的古山寨開門迎客的特色節(jié)目,劉軍的高蹺隊常常接到表演邀請,一場一人100元。
劉軍一家,個個能踩高蹺。他自己是東鞏高蹺的市級非遺傳承人,正在湖北文理學院讀聲樂本科的兒子劉朝旭則是縣級傳承人,兩個人每年還能拿到南漳縣文化局發(fā)放的2500元補貼。
“趕上新時代,老藝術(shù)有了新生機?!眲④娬f,以前老擔心自己的高蹺絕活失傳,沒想到“現(xiàn)在踩高蹺能當飯吃了,學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劉軍剛滿10歲的侄子和外甥放了假就會跟著他學踩高蹺。
得意事二
山里路好了,貨車有了用場
南漳縣曾是省級貧困縣,“八山半水分半田”,農(nóng)民生活不易?!按蛭矣浭缕?,家里就為吃口飽飯發(fā)愁?!眲④娬f,他父親踩高蹺一為興趣,二為生活,走街串戶討彩頭,人家會給點煙酒或食物做報酬。
如今,劉軍踩高蹺只為興趣,表演所得只是其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
吃過早飯,劉軍發(fā)動停在家門口的貨車,出工了。鄰村有一戶蓋房子,訂了他的車運建材,這一單能掙小幾千元。
6年前買這輛二手的中型貨車,是劉軍最得意事中的第二項。當時,南漳的大山里,易地扶貧搬遷如火如荼,劉軍奔波在多個工地上搞運輸,6.8萬元的買車錢一年就回了本。
劉軍感嘆,若不是“四好農(nóng)村路”通到了家家戶戶的門口,他的這輛車就“抓瞎了”。在2014年以前,東鞏鎮(zhèn)的村寨還是以泥巴路為主,遇到雨雪天氣,“別說載重十幾噸的大貨車,就是自行車都難推動”。
路好,山里的生活就越來越好。
農(nóng)村人把房子當做臉面,外出打工掙了錢,都想著回村到公路邊蓋新房子。正因如此,劉軍趕上了好年景,四鄰八村建新房,都找他運建材,一年有個八九單,就能掙三四萬元。
得意事三
釀“武蹺神”酒
出一趟車回來,劉軍顧不得吃午飯,先去了自己家的小酒廠。因為天氣太冷,釀酒的鍋爐已停,煮好的糧食堆在池子里發(fā)酵。
釀酒,是劉軍第三件得意事。他用當?shù)厥来鄠鞯墓欧ㄡ劸萍夹g(shù),經(jīng)過現(xiàn)代技藝改良后,酒香更濃,口感更潤。
說是酒廠,實際上是個作坊,3間房,一年產(chǎn)量有15000多斤?!案静怀钯u,每到這個時候就供不應求?!眲④娬f。苞谷酒順著他的貨車和高蹺表演香飄四鄉(xiāng),已經(jīng)打開了市場。
他把這酒命名為“武蹺神”。“釀酒跟踩高蹺一樣,不能貪心,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傷人傷己?!眲④娬f,踩高蹺的道具只是兩根50—90厘米長、上扁下圓的木棍,看似簡單,但對選材要求很高,必須采用堅硬而有韌性的木質(zhì),腐木絕不可用。
靠賣酒,劉軍一年可掙5萬多元。隨著銷量越來越好,原有的作坊已經(jīng)不能滿足供應,劉軍在周邊買了2畝地,準備新的一年擴大規(guī)模。在釀酒作坊的院子里,劉軍新買的40口酒缸在陽光下閃著光。那是酒廠擴大規(guī)模后,用來洞藏的酒具。
新的一年,劉軍希望帶領(lǐng)蓮花村高蹺隊讓東鞏高蹺的名聲傳向全國,也希望帶著自己的“武蹺神”在鄉(xiāng)村振興中干出更大的成績。
劉軍的記事本
趕上新時代,老藝術(shù)有了新生機,現(xiàn)在踩高蹺都能當飯吃了。
過去,父親踩高蹺是為生活;如今,我踩高蹺,卻是為興趣。
版式設(shè)計:張丹峰 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