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載火箭的“長征”路——寫在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之際
烈焰升騰,點亮椰風海韻;地動山搖,神箭直上九天。
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成功發(fā)射,“閉關苦練”兩年之后,“胖五”歸來,再問蒼穹。
這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第3次飛行,也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23次飛行。
1970年4月24日暮色四合時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
從此,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一枚枚長征火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想,一次次騰空而起,踏上問鼎蒼穹的“長征”。
85年前,當中國工農紅軍年輕的士兵,穿著草鞋、舉著火把渡過于都河,走向未知遠方時,他們難以想象:這一走,將走出一個偉大的名詞——長征。
那時的他們難以想象:幾十年后,中國航天人把“長征”這個偉大的詞印在了國產運載火箭上,用來書寫記錄中華民族探索茫茫宇宙的遠征。
從此,漫漫問天路上,有了不甘人后的奮起直追,也有初戰(zhàn)告捷的歡欣鼓舞,有遭遇失利的痛徹心扉,也有臥薪嘗膽之后的一鳴驚人……
跨越時空來審視,時間長河里,這條蜿蜒曲折、遍布激流險灘的問天“長征”路,與地理空間上那條橫亙著雪山草地、大江大河的長征路,有著相似的內涵。
2016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時,正值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這是歷史的巧合,也是歷史的延續(xù)。
今天,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又一次刷新了歷史。
在“長征”家族的323次飛行史上,“胖五”的飛天次數只占個“零頭”。然而,一切引發(fā)質變的量變都是從“零頭”起步的。
或許,未來300次、3000次更加精彩的中國航天故事,都將從此開始。
因為,這是一場永遠在路上,永遠探索不止、拼搏不止的“長征”。
“長征”之旅
從8000米的高空,到36000千米的太空
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將重量超過8噸的實踐二十號衛(wèi)星,一舉送入了距地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這還并不是大力士“胖五”的最大本領。按照設計指標,這枚將近20層樓高、箭體直徑達5米的大火箭,全箭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
長征五號總指揮王玨介紹說,未來,執(zhí)行嫦娥五號任務時,“胖五”還將把8噸多重的“嫦娥五姑娘”直接送入遙遠的地月轉移軌道。
此時此刻,有誰能想到,中國第一枚火箭的第一次高空之旅,高度竟然只有區(qū)區(qū)8000米!
那是1960年的2月19日,元宵節(jié)剛過,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來到上海的一個偏僻地方,點燃了中國第一枚自己設計研制的液體探空火箭“T-7M”?;鸺v空而起,高度定格在8000米。
那時那刻,他們又可曾想到,正是這短短的8000米,開啟了中國人邁向太空的壯麗征程!
就在“T-7M”火箭成功發(fā)射3個月后,參觀一次技術展覽時,毛主席徑直走到了探空火箭模型前。他指著火箭模型關切地問:“這家伙能飛多高?”
“8千米!”講解員答。
毛主席停頓片刻,然后揮著手大聲對身邊的人們說:“了不起呀,8千米也了不起!我們就要這樣,8千米、20千米、200千米地搞下去!”
時光為證。隨著年輕的共和國不斷成長,毛主席的期待,都在長征火箭一次次力拔山河的騰飛中變成了現實。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依靠自己力量把人造衛(wèi)星送上太空的國家。而且,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重量,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wèi)星重量的總和。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1975年,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送上太空,該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8噸。
1982年,我國第二代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丙首飛成功,這型火箭具備發(fā)射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以及大橢圓軌道衛(wèi)星的能力,為中國航天打開了全新的問天之門。
1999年,我國第三代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成功將“神舟一號”無人實驗飛船送入預定軌道,為實現中國載人航天的戰(zhàn)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7年,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助推中國航天事業(yè)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2016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發(fā)射成功。我國采用無毒無污染推進劑、技術更加先進、對環(huán)境更加友好、運載能力更強的第四代運載火箭,正式登上航天舞臺。
今天,作為第四代“長征”家族的典型代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已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在問天征程上又一次跑出了全新里程。
“長征”之夢
打造“金牌火箭”,托舉航天夢想
“胖五”的第三次問天之旅,意義非凡。
這一戰(zhàn),是2019年中國航天的收官之戰(zhàn)——
此次成功發(fā)射的實踐二十號衛(wèi)星,是我國研制的地球同步軌道發(fā)射重量最重的衛(wèi)星,采用了大推力、多模式電推進技術,搭載了十余項國際領先的技術試驗載荷。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為我國新一代衛(wèi)星平臺的全面推廣與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一戰(zhàn),也是開啟中國航天“超級2020”的重要一戰(zhàn)——
2020年,按照計劃,載人空間站建設、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火星探測等航天大劇都將陸續(xù)揭幕。這一幕幕大劇上演的舞臺,都需要大火箭“胖五”來搭建。
擔當重任的豈止長征五號。回望中國航天史,長征火箭的每一次問天之旅,又何嘗不是一場對航天夢想的托舉!
時光記住了夢想花開的一個個動人瞬間——
1984年4月8日,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氫氧發(fā)動機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昂首出征,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wèi)星送入太空。幾天后,遠距北京2700多公里的烏魯木齊各族人民,第一次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送的當天新聞。
1988年9月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之后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依舊準點播出??蓪覛庀缶止ぷ魅藛T而言,這一天的節(jié)目意義非凡——就在這一天的清晨,一枚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氣象衛(wèi)星“風云一號”送入太空,衛(wèi)星當天就發(fā)回云圖照片,從此我國氣象預報工作不再受制于人。
2003年10月15日,一枚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執(zhí)行了“長征”家族前所未有的使命任務——以往火箭搭載的都是冷冰冰的物理載荷,這一次,它搭載著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送入了太空。從點火到船箭分離,火箭的托舉歷程只有10分鐘,可就是這10分鐘,為承載著千年飛天夙愿的中華民族鋪出了一條通天之路。
2007年4月14日,一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衛(wèi)星,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飛入太空,我國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組網揭開序幕。自此,12年間,長征火箭用38次壯麗的騰飛,將中國人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從夢想變成了現實,從區(qū)域推向了全球。
2013年12月2日,月晦日,萬里神州不見月??蛇@一天,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月球——凌晨1時30分,一枚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踏上了中國航天器第一次月面軟著陸的茫茫征程。“嫦娥奔月”這個神話傳說,被中國航天人演繹成了新時代生動的中國故事。
那一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86次飛行。今天,這個數據已經被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刷新為323次。
數據統計顯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第一個100次發(fā)射,從1970年到2007年歷時37年;實現第二個100次發(fā)射,用了7年;實現第三個100次發(fā)射,僅用了4年多。
一聲聲“點火”口令,點燃航天夢想;一枚枚“金牌火箭”,托舉中國航天由大向強。一次次輝煌的背后,是航天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默默奉獻,是航天人的百折不撓、奮力拼搏,是航天人的自主創(chuàng)新、奮力開拓。
“長征”之力
長征精神,是推進中國火箭騰飛的最強燃料
此次發(fā)射任務前夕,一段記錄兩年前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fā)射失利后,指揮大廳內場景的視頻,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視頻中,火箭發(fā)動機突然出現故障的那一刻,時間仿佛停止。大廳里的人紛紛站起來,有人張口驚呼,有人沮喪地雙手抱頭,還有人歪著頭含淚凝思……
這是人們很少看到的中國航天“異常表情”。年復一年,一聲聲“正?!保淮未螝g呼,人們早已習慣了中國航天的超高成功率。
然而,面對再高的成功率,我們也不能回避一個事實:航天,從來都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yè);逐夢蒼穹的過程中,我們創(chuàng)造再多奇跡,挫折都不可避免。
在中國航天紀錄片《撼天記》中,當記者問及哪一次發(fā)射印象最深刻?一位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航天人,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同一個答案:澳星。
澳星,是澳大利亞購買的由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澳星,是中國運載火箭走上國際航天發(fā)射舞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國為國際發(fā)射市場研制的長二捆火箭的重要亮相。
可是,就在火箭點火幾秒后,發(fā)動機便出現故障,不得不緊急關機,發(fā)射中止。1992年的3月22日,由此成為中國航天人心中一個疼痛的印記。
中國航天人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面對巨大壓力,他們“連哭的時間都沒有”,便又投入到查找分析故障原因的工作中去了。
黑色的“3·22”之后,他們查明故障原因,僅用100天時間便又造出一枚長二捆運載火箭。然后,在電視直播鏡頭面前,成功重新發(fā)射澳星。
中國航天人不懼怕失敗,但他們絕不容忍自己失敗。他們在一次次失利之后一次次奮起,把失敗變成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道路上的階梯;一次次用百折不撓的毅力,擦亮了印在中國運載火箭上的“長征”名片。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一名領導曾說:“我們的運載火箭以長征命名,絕不是巧合。航天精神和長征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不僅如此,紅軍在長征中那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作風一直激勵著民族復興的整個進程?!?/p>
今天,“胖五”再問蒼穹,距離上次發(fā)射失利已過去了908天。908天,掰開這個簡單的數字,每一個參加發(fā)射任務的航天人都能講出一大堆負重前行、刻骨銘心的故事。
908天里,火箭研制人員在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的基礎上,進行了200多項技術改進,其中包括發(fā)動機設計改進在內的9項重大技術改進?!伴L五歸來時,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長五。”
908天里,火箭試驗團隊累計進行了40余次、15000余秒的關鍵技術試驗。要知道,大推力氫氧發(fā)動機自2001年研制算起的13年時間里,新研制發(fā)動機16臺,總共熱試車3萬多秒——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他們完成了以前13年工作量的一半。
908天里,托舉火箭升空的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開展了50多項應急演練,組織了兩次實戰(zhàn)化演訓,對發(fā)射場設備設施進行了可靠性升級,把近50%為首次定崗的任務人員,培養(yǎng)成了100%通過上崗考核的優(yōu)秀操作手。
908天里,每一天都有一種精神在激勵著中國航天人奮勇前進。
至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仍然珍藏著一面特殊的國旗。鮮紅的國旗上,有曾經參加過長征的232名老紅軍的簽名。
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和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5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爬過雪山、走過草地的老紅軍李中權把這面國旗交到了航天人的手中。
那一刻,一種使命,在此交接;一種精神,在此延續(xù)。
長征精神,正是推進中國火箭騰飛的“最強燃料”,無論過去,還是將來。
新的“長征”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長征五號再次成功發(fā)射,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又一次精彩亮相。
發(fā)射運載火箭的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進入太空的實力。站在新的起點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還將開啟新的“長征”。因為,未來,我們進行深空探測、星際暢游,走向遙遠星辰大海的征途,都離不開新一代火箭托舉。
新的“長征”已經開始——
2015年9月20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發(fā)箭”——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搭載20顆微小衛(wèi)星飛向天穹,創(chuàng)造了我國航天發(fā)射“一箭多星”的新紀錄,填補了我國多星載荷快速入軌發(fā)射能力的空白。
僅僅5天之后,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又成功將4顆微小衛(wèi)星送入太空。我國在固體運載火箭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2016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首飛成功。作為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無毒、無污染的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比上一代的“金牌火箭”長征二號F提高了近60%。
如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再次成功發(fā)射,意味著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又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研制,也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積累了寶貴經驗。2020年,長征五號乙、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多型新一代運載火箭都將相繼迎來首飛。
新的“長征”仍然在路上——
據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采用多種構型系列化設計的技術途徑。其中,一級半構型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25噸左右,可以有力支撐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的建設。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網站發(fā)布的信息顯示,長征七號甲是基于長征七號的新一代中型捆綁式運載火箭,可以填補我國地球同步軌道5.5噸至7噸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去年11月6日,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該型火箭主要用于填補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介紹,基于長征八號的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也有望于2020年首飛。
新的“長征”,必將開啟新的夢想——
關于夢想,1935年8月,24歲的錢學森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一篇題為《火箭》的文章中寫下了這段豪邁的文字——
“你在一個晴朗的夜晚,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
夢想生輝,使命催征。
20年后的1955年10月,錢學森回到祖國,承擔起為國家研制導彈、火箭的任務,成為中國“航天之父”。
80多年后的今天,新時代的中國航天人接過“航天報國”的使命接力棒,正向著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夢想,奮進在新的征程。
(本報文昌12月27日電)
(稿件部分內容引自《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fā)展紀實》,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