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越多折扣越大、小額投資換免費旅游、微信截圖群發(fā)可領贈品……春節(jié)是外出旅游、購物的高峰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附條件”消費。但有不少這些看似合算的背后,挖的卻是消費陷阱。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fā)布2020年春節(jié)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保護人身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選擇正規(guī)商超購買年貨、提高對預付式消費的警惕等,尤其是老年人群體,要防范“小恩小惠”,不要被忽悠上當。
忙完了年底各項總結工作,安徽合肥市民王蕊本想著去“密集”健個身,過年時保持個好狀態(tài),但當來到辦了會員卡的健身房時,等著她的是緊鎖的大門和關停告示。
王蕊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這家健身房剛開業(yè)不久,雖然健身器材、環(huán)境并不是很好,但考慮到這是自家附近唯一一個有游泳池的健身房,開業(yè)優(yōu)惠力度也還可以,就花了1600多元辦了為期兩年的健身卡。
“現在各大健身房都是實行會員制,辦理的基本上是年卡,辦的年數越多折扣越大,所以當時也沒考慮會不會跑路的事?!蓖跞锼懔怂阏f,自己總共去了還不到10次,虧大了。
以打折優(yōu)惠吸引消費者辦理預付卡,早已是不少商家的慣用營銷手段,消費者也習以為常。但是一旦商家卷款跑路、經營不善倒閉,消費者將要承擔消費風險。甚至有的無良商家為了謀利,會假裝倒閉后換個“馬甲”重新開業(yè),或是與同行私下協商“接盤”,消費者到新店必須附加消費條件。無論是哪種方式,商家都可以籌集資金,利益不會受損,而為此買單的還是消費者。
預付式消費不僅存在商家跑路風險,也存在退款難的問題。合肥市民許女士曾在美容店的推薦下,辦理了美膚面雕、塑身保健衣項目,簽訂協議預付消費款合計5萬多元。許女士的丈夫覺得這些項目不靠譜,陪同許女士到美容院要求退款,對部分款項達成了退款協議。后因退款事宜雙方存在分歧,許女士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審理后認為,在合同解除的情況下,被告應退還原告預付的消費款,考慮到被告為原告定做相關衣服及產品支付了一定成本,該款可從退還的款項中予以扣除。
記者注意到,美容院在合同中約定“服務消費辦理后不予退換”,并以此作為拒絕退款的理由。法院認為,因該約定明顯系排除原告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應為無效。
合肥市廬陽區(qū)人民法院法官王鵬告訴記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并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中國消費者協會提示,選擇美容美發(fā)、健身、洗車、社會學習、教育培訓等方面的預付式消費方式時,應全面考察企業(yè)信譽和經營狀況,重點關注其他消費者的點評,對卷款跑路問題頻出的行業(yè)企業(yè)應當提高警惕。
打消“用小錢賺大錢”念頭
花上幾千到數萬元不等,購買錢幣、郵票等藏品,投資絕對賺錢,一年不到就可以兌現,盈利翻倍。接到這樣的推銷電話,能信嗎?不少老年人就信了。
合肥警方曾破獲一起收藏詐騙案,不法分子成立了藏品公司,從事所謂郵票、紀念幣的銷售,并通過電話邀約等方式吸引受害人到公司,隱瞞郵票、紀念幣實際價值及并無稀缺性的真相,虛構會有較大升值空間的事實,將郵票、紀念幣以原進價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格銷售出去。而受騙的,主要是老年人。
據涉案人員交代,公司主要客戶群是不具有識別能力的中老年人。他們會找老一點的手機號段,這個號段是中老年人群的可能性大一點,把這些號碼分配給邀約部的員工,讓員工一個個地打電話,說公司有紀念品可以免費領取,通過廣泛撒網,把客戶吸引來。
在宣城法院審理的方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受騙的也多是中老年群體。在該案中,方某成立了一家商行,在店里給老年人上課,宣傳老媽樂業(yè)務的投資模式。該業(yè)務對外以明顯高于商品市場價格購買產品(實際是投資)消費全免的名義、以高額回報及免費旅游、給予贈品為誘餌,承諾在投資第二天開始給投資人按一定的比例返本、返利。后老媽樂與德和合作,停止返利。截至案發(fā),老媽樂、德和會員損失400多萬元。
警方提醒,老年人的防備較弱比較容易被蠱惑,成為騙子眼中目標。中老年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貪圖小利,不輕信他人謊言,打消“用小錢賺大錢”“免費的午餐”的念頭,不能輕易將自己的錢拿出來、送出去。平時要多關注各種新聞媒體、社區(qū)內黑板報等宣傳,了解當前多發(fā)的各類詐騙手法,加強對詐騙伎倆的識別能力。
當拿不定主意時,還可以向親友以及社區(qū)工作人員通報情況,征求意見,商量對策,需要報警時要堅決。不要參加所謂公司提供的講座、免費旅游、免費茶話會及免費參觀公司經營等活動,防止受其蒙蔽;不要相信有高額回報的各種投資,防止利令智昏;不要和“陌生人”過于親熱,不要隨意告知家中的基本信息,對不熟悉的電話提供的服務也要謹慎。
千萬不要輕信“飛來橫福”
“恭喜您,中獎了!”周先生走過一次“好運”,接到自稱是江西華中物流中心工作人員打來的中獎電話。不過,這個獎很“重”,對方說將來拍賣能賣到15萬多元。但是這個獎很難拿。工作人員游說周先生購買了很多紀念品,又支付了拍賣費用,先后花了197079元。結果獎品沒拍賣掉,錢還打了水漂。其實,這伙人并不是物流、拍賣公司等單位員工,而是來自曾偉軍、王陽成立的鴻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他們用事先編好的話術,冒充或編造單位經理、主任、總經理、拍賣師等身份,利用固定電話或網絡電話,謊稱可以贈送銀條或參加抽獎中獎,需交過戶費、保險費、鑒定費、拍賣費等虛構事實,單獨或合伙對全國各地被害人實施詐騙。記者近日從壽縣人民法院獲悉,這伙人均已獲刑。
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軟件的普及,“飛來橫?!币膊粩嗌墶募百潯睋Q獎品,到現在的假公眾號騙取個人信息,不停地研發(fā)新騙術,移植老騙術。
據合肥警方介紹,有打著某旅行社旗號的公眾號,通過朋友圈發(fā)布“集贊贏海島游”消息,要求參與者將自己的電話和姓名發(fā)到微信平臺。而該旅行社并沒有通過微信發(fā)布此類消息,證實發(fā)布該消息的微信號也是假冒的。該騙局目的是套取人們的真實個人信息,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數量夠多了,該信息或網站就會自動消失。
還有的公眾號文章聲稱,只要群發(fā)廣告圖片給每個微信好友,然后截圖發(fā)給指定公眾微信號,就可以領取一些獎品。而送獎品是假,竊取網友短信驗證碼,從而盜取微信賬號是真,導致網友的微信錢包和捆綁銀行卡等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中國消費者協會提示,在保護人身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方面,不要見碼就掃,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不輕信“飛來橫福”“中獎信息”。
為防止被騙,警方支招,不下載、不安裝來歷不明的軟件、插件;網購時不要通過賣家發(fā)來的QQ號、微信號聊天交易;不進入來歷不明的網站網頁;不要掃來源不明的二維碼;綁定的網銀里不要存放太多錢;填寫個人詳細信息的問卷調查、網購優(yōu)惠不要拿。如果發(fā)現被騙,要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