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18日)的微博熱搜上,
又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山東大饅頭”
這回網友熱議的是#饅頭對山東人的意義#
相關話題閱讀量1.5億
這個話題也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網友們還紛紛曬出自己做過和拍過的饅頭照片,
“我見過的山東大饅頭,請求出戰(zhàn)!”
看,這是孔雀?
鮮花?
還是建筑模型?
都不是,這,是我們的山東大饅頭!
來自于一堆面粉,“饅頭”也可以驚艷紅塵。
“會七十二變的不只有孫悟空,還有山東饅頭。”
“我已出倉,感覺良好。正被十二生肖包圍?!?/p>
“咱姥姥是做了一套山海經出來嗎?”
山東膠東發(fā)貨,老人很喜歡!
山東的大饅頭有多火?
此前,山東大饅頭“野生代言人”黃渤發(fā)微博,
曾曬出了大————饅頭和臉的對比照,“饅頭枕頭,傻傻分不清楚”。
山東的大饅頭可以大到什么程度?以下形容,所言非虛:
“一個大饅頭一家人一頓吃不完”
“那個大壽桃才是真的離譜有一張臉那么大”
“北方一頓飯能吃一個饅頭,南方12個饅頭剛剛飽”
懂大饅頭,才能懂山東人
頓頓吃饅頭,是山東人的日常習慣,與是否節(jié)日無關。能讓超1億人口的群體不約而同地愛上饅頭,尋根問底,不過一個“香”字。
山東網友“旁道兒”剛到福建工作時,飲食不習慣,肚子老是填不飽。某天他看到一位山東大爺推著小車賣饅頭,立刻將最后8個全買下,回家的路上就白口吃了6個,也不覺得噎。
他說,老家的饅頭即使不蘸醬、不就菜吃,單單那瞬間充斥口腔的小麥香,也讓人永遠吃不膩,別的地兒怎么也做不出來。
山東饅頭撕開是千層的,一看就很松軟。
山東是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水熱充沛、光照充足,為小麥生長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
由小麥制成的饅頭,香軟Q彈,讓人吃了一次就永生難忘,饅頭于是成了主食的首選。
千年歷史文化積淀,讓饅頭融進了山東人的血液里——
家家戶戶都有的、被賦予家與鄉(xiāng)愁象征意的存在。
山東4米高的饅頭蒸屜
自然,山東人也更愿意在裝飾饅頭上下功夫。
網上最火的花饅頭,其實是來自膠東地區(qū)的“花餑餑”,已經有300多年歷史,在2009被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山東人的眼里,千變萬化的饅頭,能吃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