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拉木塔格
最好有松柏,站立在對面的山坡上
最好有牽牛
從籬笆的縫隙中
送來幾朵,淡紫色的花朵
最好有云朵,飄過來
在門前的草地、垂柳、長條木椅上
撒下幾滴詩意的雨水
最好有馬車,從遠處來
老遠就可以聽到清脆的鈴聲
最好有一個女孩
住在隔壁
其實,人來人往的旅館
永遠是空的
它只負責(zé)寄放時間
或者一些人間的經(jīng)歷,和故事
判斷好詩的三個標準
蘇拉木塔格
一是準確。
筆下的文字是否準確地表達出了詩者的感覺、體驗等詩者想表達出來的東西。具體的判斷就是看文字是否達成了這一目標——語言順暢,邏輯嚴謹,能讓讀者看出來或者體悟到文字里面的東西。
簡言之,就是詩歌的表達能力如何。
不準確的文字往往會表現(xiàn)為混亂,詞不達意。
二是意味。
任何一首詩歌,都是一種由詩者到讀者的意味的傳達。可以是一份感覺、一種贊美、一聲喟嘆、一點哲理……并且讀者能從詩歌里強烈地感知到這些東西。
簡言之,就是詩歌是否有內(nèi)容。
沒有意味的詩歌是空洞的,無效的。給讀者的感覺就是不知所云。
三是出新。
不是說一首詩歌準確地表達出了一種意味就成功了。好的詩歌還要在前面的基礎(chǔ)上寫出新意。否則就是重復(fù)別人的東西。
這一點又可分兩個方面,一是題材內(nèi)容的出新,詩歌呈現(xiàn)的題材或者內(nèi)容是新的,如個人的獨特經(jīng)歷,日新月異的時代新氣象,或者南極的風(fēng)光、宇宙深處的瑰麗之境等等;二是表達手法的出新,也許大家擁有的題材內(nèi)容都差不多,但同樣的內(nèi)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視角,表達的方式手法自然就有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常寫常新”。
這一點,道理講起來很淺顯,但實踐起來卻很難,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公共話語系統(tǒng)”,讓我們寫出的東西似曾相識、甚至千人一面。
作者簡介
蘇拉木塔格,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甘肅酒泉人,詩歌愛好者,文字多描寫西部人情風(fēng)物。有作品刊發(fā)于《詩刊》《星星》《綠風(fēng)》《散文詩》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