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不要朋友?答案有很多。
村上春樹說:“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么恭喜你,證明你已經(jīng)成熟了”。
梁實秋說:“只有神仙與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p>
聽誰的觀點,都會令人犯迷糊。唯有看現(xiàn)實情況,才能豁然開朗。誰都不會生活在真空里,需要混入人群,才能謀生。
當我們了解村上春樹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是有朋友的,也不太喜歡孤獨?!杜餐纳帧分械囊痪湓挘褪且娮C:“哪里有人會真的喜歡孤獨,只不過每個人都不喜歡失望而已?!?/p>
原來,我們是需要朋友的,只是真心的朋友難以找尋,也存在太多的顧慮。
01
交友,改變自己。
《幽夢影》里寫道:“云映日而成霞,泉掛巖而成瀑。所托者異,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貴也?!?/p>
白云被陽光穿過,暈染,就變成了彩霞,泉水遇到了懸崖就變成了瀑布。這樣的改變,說明了一個問題——一個人,遇到了托舉者,就有可能把名字都改掉。可見,人情的貴重啊。
總有一些很普通的人,因為結交了高人,從而自己也提高了,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洛陽紙貴”典故中的左思,從小就喜歡寫文章,但是名氣不大。
當他寫出《三都賦》的時候,大臣張華給他點贊,著名學者皇甫謐親自寫了序言。從而這本書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
因為寫了一本有名氣的書,結交了幾個有名氣的人,左思也變成了文學家,能夠抬頭挺胸走路了。
朋友,屬于“人抬人”的那種人。你若積極向上,朋友給你助力,就能更上一層樓;你若人生迷茫,朋友給你引路,你就找到了方向。
02
交友,鼓勵自己。
清代文學家張潮,感慨地說:“過一百年之后,一定會出現(xiàn)新的文體,遺憾的是,我等不及了,看不到了。”
他的朋友孫愷似說:“你啊,太小看自己了,你的《心齋別集》里有用五七言的韻體文字,非常精妙,算是自序了?!?/p>
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也省去了遺憾。
當朋友鼓勵你的時候,你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有很多優(yōu)點,只是“看不清而已”。
眉毛很漂亮,但是眼睛卻看不到,唯有借助別人的眼睛,才能看到。這就是朋友的好處。
當你的優(yōu)點被找出來之后,你的信心會更加充足,你的人生會更加有高度。雖然朋友只是說了幾句話,但是在你身上,就變成了精神力量。
作家三毛還說過:“朋友共樂,錦上添花絕對有必要?!?/p>
別以為,所有的點贊,都是阿諛奉承,總會包含一些正能量的。尤其是你失落的時候,鼓勵的話,如泉水涌入心田,滋養(yǎng)身體。
03
交友,批評自己。
看過“割席斷交”的人都知道,管寧和華歆是一對好朋友。因為華韻丟下書本,去熱鬧,管寧把坐席割斷,表示絕交。
事實上,他們并沒有絕交,只是用嚴厲的方法,鞭策對方而已。
華韻感激管寧的鞭策,于是努力讀書。曹丕登基后,他在朝為官,積極地舉薦了管寧。曹丕派出專車,去迎接管寧。
曹睿繼位活,華韻做了博平候,又被提拔為太尉,但是他提出,要把職位讓給管寧。
若你也能像華韻一樣,感謝朋友的當頭棒喝,那么你一定會有大出息。
朋友交往,就是互相觀察,指出缺點,并加以改正。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規(guī)律。但是我們習慣把自己當成完美的人,若是人生有難處,就覺得是周圍的人在挑剔自己。
唯有朋友,才會幫你審視自己,一些批評的語言,也很容易讓你接受。
朋友就是拯救你的一味良藥,若你不怕苦,那就藥到病除,人生從而走得很順,少了波瀾起伏。
04
交友,找到自己。
有一位學者說:“須知相反者,正欲其相稱也?!?/p>
如果要知道花朵有多美,就要找一個不同顏色的花瓶,把花插上去,立馬就明白了。因為花瓶起到了襯托的作用。
當然,綠葉、青山綠水、黑土,都能襯托花朵的美。
以此推斷,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以人為鏡、人比人”的智慧。
你和朋友比較,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好處,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從而你有機會,迎頭趕上。
很多人以為,人比人,氣死人。我們不要和別人比,更不要羨慕人。這是單方面的智慧,反過來看,“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不見高山,就不知道平地是什么樣子;不見大海,就不知道湖泊的狹小。
《管子·九守》里說:“高山仰之,不可極也。”
我們要對有高尚品德的人,進行仰視,然后積極地靠近,成就自己。有本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方向標啊。
05
當然,朋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動態(tài)管理的。就如光良在一首歌里唱的:“舊書桌照片泛黃斑駁,昔日朋友漸行漸遠難重逢。”
聚聚散散是常態(tài),走遠的朋友,送他一程,新來的朋友,鼓掌歡迎。
朋友還是要甄別的,如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說的:“很多顯得象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并不顯得象朋友。”
人在困頓時候,遇到伸手的人,就是朋友。也許之前,彼此有誤解、矛盾,感情也很淡漠,但是你終究要釋懷,并且報之一笑。
真正的朋友,平時也許不太交往,但是在我需要你的時候,我知道你就在那里。
人生路漫漫,若有人同行,且行且珍惜。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