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各種機會、誘惑、困境、煩惱的時候,要想把握自己,就不要太顧及自己”,就必須控制自己的思想,必須對思想中產(chǎn)生的各種情緒保持著警覺性,并且視其對心態(tài)的影響是好是壞而接受或拒絕。樂觀會增強你的信心和彈性,而仇恨會使你失去寬容和正義感。
如果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將會因為不時的情緒沖動而受害。情緒是人對事物的一種最淺、最直觀、最不用腦筋的情感反應。它往往只從維護情感主體的自尊和利益出發(fā),不對事物做復雜、深遠和智謀的考慮,這樣的結果,常使自己處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為他人所利用。本來,情感離智謀就已距離很遠了,情緒更是情感的最表面部分、最浮躁部分,以情緒做事,焉有理智的?不理智,能夠勝算嗎?能占別人的便宜嗎?看來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卻常常依從情緒的擺布,頭腦一發(fā)熱(情緒上來了),什么蠢事都愿意做,什么蠢事都做得出來。
比如,因一句無甚利害的談話,我們便可能與人打斗,甚至拼命(詩人萊蒙托夫、詩人普希金與人決斗死亡,便是此類情緒所為);又如,我們因別人給我們的一點假仁假義,而心腸頓軟,大犯根本性的錯誤(西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耳軟、心軟,以致放走死敵劉邦,最終痛失天下,便是這種婦人心腸的情緒所為)。還可以舉出很多因情緒的浮躁、簡單、不理智等而犯的過錯,大則失國失天下。小則誤人誤己誤事體。事后冷靜下來,自己也會感到其實可以不必那樣。這都是因為情緒的躁動和亢奮,蒙蔽了人的心智所為。樓漢之爭時,項羽將劉邦父親五綁陳于陣,并揚言要將劉公剁成自現(xiàn),煮成肉羹而食。項羽意在以親情刺激劉邦,讓劉邦在父情、天倫壓力下自縛投降。劉很智慧,沒有為情所蒙蔽,他的大感情戰(zhàn)勝了兒女私情,他的理智戰(zhàn)勝了一時心緒,他反以項羽曾和自己結為弟之由,認定已父就是項父,如果項某愿殺其父,剁成肉羹,他愿分享一杯。劉邦的超然心境和不只動,令項羽所想不到,以致無策回應、只能潦草收回此期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祁山交戰(zhàn),諸葛亮千里勞師欲速戰(zhàn)決雄。司馬借更能,他以逸待勞,堅壁不出,欲空耗請葛亮士氣,然后伺機求勝。請葛亮面對司馬魅的閉門不戰(zhàn),無計可施,最后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裝給司馬,著辱他如果不戰(zhàn)小女子是也。古人很以男人自尊,尤其是軍旅之中。如果在常人,定會接受不了此種羞辱。司馬另當別論,他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兒裝,情緒并無影響,而且心態(tài)繼續(xù)甚好。還是堅壁不出。連老謀深算的諾葛亮也對他幾乎無計可施了。這都是戰(zhàn)勝了自己情緒的例子。
生活中,更多是成為情緒俘虜?shù)?。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之戰(zhàn)中,孟獲便是一個深為情緒役使的人,他之不能勝于請葛亮,非命也,實人力和心智不及也。諸葛亮大軍壓境,孟獲彈丸之王,不思智謀應對,反以帝王自居,小視外敵,結果一戰(zhàn)即敗,完全不是對手。孟獲一戰(zhàn)既敗,應該坐下慎思,再出敵招,卻自認一時晦氣,再戰(zhàn)必勝。再戰(zhàn),當然又是一敗涂地。如此幾番,把個孟獲氣得渾身顫激。又一次對陣,只見諸葛亮遠遠地坐著,播著羽毛扇,身邊并無軍士戰(zhàn)將,只有些文臣謀士之類。孟獲不及深想,便縱馬飛身上前,欲直取諸葛亮首級。可想,諸葛亮已將孟獲氣成什么樣子了,也可想孟獲已被一已情緒折騰成什么樣子了。結果,諸葛亮的首級并非輕易可取,身前有個陷馬坑,孟獲眼看將及諸葛亮時,卻連人帶馬墜人陷肼之中,又被諸葛亮生擒。孟獲敗給諸葛亮,除去其他各種原因,孟獲生性爽直、缺乏腦筋、為情緒蒙蔽,當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情緒誤人誤事,不勝枚舉。一般心性敏感的人、頭腦簡單的人、年輕的人,愛受情緒支配,頭腦容易發(fā)熱。同一問你自己,
你愛頭腦發(fā)熱嗎?你愛情堵沖動嗎?檢查一下你自己曾經(jīng)因此做過哪些錯事、犯傻的事,以警示自己的未來,記住,情緒成就一切。如果你正在努力控制情緒的話,可準備一張圖表,寫下你每天體驗并且控制情緒的次數(shù),這種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緒發(fā)作的頻繁性和它的力量。一旦你發(fā)現(xiàn)刺激情緒的因素時,便可采取行動除掉這些因素,或把它們找出來充分利用。將你追求成功的欲望,轉變成一股強烈的執(zhí)著意念,并且照手實現(xiàn)你的明確目標,這是使你學得情緒控制能力的兩個基本要件,這兩個基本要件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而其中一個要件獲得進展時,另一要件也會有所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