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跟你說,催吐和通便也是中醫(yī)治療的一種手段,你是不是會覺得很奇怪?那今天賈醫(yī)生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中醫(yī)治療的八個基本方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先來說汗法,汗法為什么要放在第一位?因為人生病,很多時候是因為外來邪氣入侵導致的,而我們祛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發(fā)汗解表方式,讓邪氣跟汗一起排出體外。包括我們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也會出汗,這其實也是我們身體自我調節(jié)的一種方式。那如果外邪入侵,頭痛發(fā)熱卻無汗,那我們就需要去借助藥的效力來發(fā)汗解表,常用的像桂枝、麻黃、附子,都屬于大辛大熱的藥,發(fā)汗解表的能力是很強的。
第二種是吐法,邪在上則吐之,邪氣停留在我們身體的上半部分的時候呢,這個時候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把邪氣排出去。那嘔吐其實也是我們身體的一個自我保護機制,比如你吃了變質的食物就會惡心嘔吐,這就是你身體在“自救”;吃了有毒的東西,送到醫(yī)院的第一時間也是洗胃、催吐。但是這個方法要慎用,特別是對于脾胃虛弱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第三種是下法,下法的意思就是幫助通便,病邪在里的話就需要用下法了,本身我們人體每天也都要排便,把身體代謝出來的廢料排出來,那比如一些邪氣停留在你身體里,影響二便的排泄,出現小便不利、大便秘結的情況,那我們就可以用下法來通一通二便。常用的比如說大黃、芒硝、澤瀉等等,所以有些人會在吃完中藥后拉肚子,其實身體在往外排出這些廢料。當然了,下法和吐法一樣,都不能過多使用。
第四種叫和法,這個平時用的非常多,當邪氣遍布全身,就只能用和法去調節(jié),尤其是那些久病累及臟腑較多的情況,這個時候你正氣本身就比較虛弱,就不能輕易去用那些傷氣的辦法。那我們一般都是以調和肝脾兩臟為主,因為肝主疏泄,主導的是氣機,脾為后天之本,又屬中焦,能調和五臟,所以在治療一些慢性病的時候呢,你會發(fā)現很多方子里面都會加入一些調和肝脾的藥物來輔助治療。
第五種叫溫法,這個不難理解,寒則溫之,當寒邪入侵身體,我們需要用一些溫熱的藥物去驅寒散邪,或者自身陽氣虛衰,出現一些陽虛的癥狀時,也需要去溫補我們的陽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溫跟熱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溫法更為平和一些,藥性也不那么燥烈,如果有些人的體質比較虛弱,這個時候就適合去用溫法。
c第六種叫清法,以清熱居多,當我們身體熱邪比較盛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清一清火了,清熱的藥以寒涼居多,很多人會擔心清熱的藥用多了會損傷陽氣,但其實當體內實火比較旺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適當的去用一些清熱的藥,或者是引熱下行,通過二便排泄出來,這些都屬于清法。
第七種是消法,顧名思義,就是消除體內的各種積聚,包括痰濕,瘀血,積食等等,這些東西積聚在體內,就會影響氣機運行,造成血管堵塞,甚至出現痰瘀包塊,像結節(jié)、息肉、囊腫等等,這些其實可以用消法來消散掉。但是消法也不是說一下子就把這些包塊給你消除干凈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身體里面的這些積聚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我們在消除的時候也要徐徐圖之,以免損傷到正氣。
最后一種就是補法了,這也是我們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虛則補之,哪個臟腑氣虛了,我們就可以用一些補氣的藥來給它“打打氣”,就跟我們人餓了要吃飯一樣,臟腑氣虛了,就需要補氣。但是現在很多人喜歡亂補,身體一不舒服就急著進補,有的人甚至什么病都沒有都要吃點人參、黃芪來補氣,這樣隨意亂補的后果就是補過頭,氣有余便是火,所以你看有些人一補就上火,就是沒用對方法。
不管是什么治法,都需要結合每個人的體質和癥狀去辨證治療,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情況,千萬不要隨意亂用藥。好了,以上就是賈醫(yī)生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了,感謝大家的觀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