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以為《為什么要把小說寫得那么好》是一本偏向于寫作干貨的書籍,沒想到打開以后是123個小故事組成的短篇合集。
從一開始,這本書就給了人顛覆的體驗感。包括封面的設計,每一個細節(jié)都彰顯出了它的與眾不同,一個大哭的經典表情包,難道是說“好看哭了”?
麥家說《為什么要辦小說寫得那么好》是“萬花筒,煙火,閃電,一次性的,消費性的,拒絕仿效,也無人可仿效”。
對此,深以為然。
看完這本書之后,很多的情緒都會一擁而上,困惑的、迷茫的、驚艷的,同時還有覺得莫名其妙的……
或許這就是這本書想要達到的效果,讓人意外,但并不會讓人覺得反感,至少每一次的閱讀總歸都會有一些收獲。
有人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人說,“世界上不存在兩片一樣的葉子”。
無論是哪種說法,所想展現(xiàn)的都是: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唯一的、特定的、具體的。尤其是像小說這樣的文學作品,它既是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又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每一個人就是一種風格,如果要是完全雷同,那么整個世界就缺少了無限的樂趣。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存在,所要面對的往往就是兩個群體——寫作者和讀者。
對于寫作者來說,有的是為了賺錢,有的是為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想法,還有的只是單純享受寫作這一件事情;對于讀者來說,看小說可能是為了打發(fā)時間,可能是想從故事里看見別人的世界來治愈自己,還有的可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閱讀面……
看這本書,就當自己經歷了一次奇幻大冒險,也可以說進入了作者塑造的別樣世界當中,隔絕了世界,甚至連自己都找不到自己。
整部短篇故事小說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召見》。
講的是一個男人在患了癌癥之后,讓妻子把自己之前所有的女朋友都找來,分別進行單獨會話。在這個期間,發(fā)現(xiàn)每一任的女朋友都是相同的類型,高個兒、膚白、面容姣好,而且都很文藝。在最后,描寫了每一任在等待期間心里躍躍欲試的感覺,就沒有后續(xù)了……
看的時候有些云里霧里,并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內容或者是什么樣的情感。但與此同時,內心會聯(lián)想很多的畫面或者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不刻意也不隨意。
其實很多時候,看一個文或者讀一本書,并不一定全部都要有主題。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作者的一個代表 ,沒有誰可以真的看清一個人、一個人的思想和人生,更何況,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要是可以寫出來同樣也會是一本精彩的小說。
倒不是格外給這本書下定義,只是每個人的人生就像這本書一樣,或荒誕,或神奇,或別樣,都有自己的特色。是不是好書,你我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一定是一本有意思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