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斷乳”之后,每位輪崗老師都會面臨心靈追問_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里去?不管在哪一所學校,都需要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近日,北京正式發(fā)布優(yōu)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施細則。不久前,深圳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提出實行大學區(qū)招生,并施行教師輪崗制度。下一步,更多地方也將拿出各自方案。
輪崗是促進教育均衡化的舉措,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和廣大家長都很關注。而作為輪崗主體的老師,將如何輪,會面臨哪些挑戰(zhàn)?應如何做好角色的轉化、理念的更新?作為一名有著類似輪崗經(jīng)歷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想借機談談個人體會。
2001年,我畢業(yè)分配到城區(qū)一所省級名校(姑且稱為“A校”),從教師一直做到校長辦公室主任。2013年,為了發(fā)揮名校效應,增進教育公平,A校推行集團化辦學,創(chuàng)辦了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B校,我擔任校長助理。2016年,我又到了C校,相繼擔任常務副校長、校長。C校是一所地處省級經(jīng)濟發(fā)達鎮(zhèn),為外來務工子弟提供教育教學服務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今年8月,我又回到了A校,擔任副校長。
從城區(qū)學校到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再到鄉(xiāng)鎮(zhèn)學校,每次從一所熟悉的校園再到另外一所新的校園時,我就像一個離家遠行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迷惘與彷徨。2017年暑假,A校教師培訓時請我回去講一講在C校的經(jīng)歷??粗_下熟悉的同事,想著自己在外的艱辛,頓時淚水滔滔,講臺前的我泣不成聲。
后來,我意識到,這樣一個過程就叫“精神斷乳”,是每一位輪崗教師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熬駭嗳椤敝?,每位輪崗老師都會面臨心靈追問_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里去?不管在哪一所學校,都需要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在A校時,我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確立了“兒童智慧閱讀”這一研究方向,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培塑了自己對教育教學研究的熱愛以及開展課題研究能力。所以,不管在哪一所學校,經(jīng)過短暫的適應之后,我都會因校制宜地研究兒童研究閱讀。這些年,我分別圍繞“兒童智慧閱讀研究”“建基于‘學’的兒童智慧閱讀操作體系創(chuàng)構研究”等展開了序列化、推進式的研究。因為教育教學有了明晰的方向,我的內(nèi)心也就有了精神寄托,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風吹雨打,她都是我堅定且愉悅地行走下去的支撐。
地域不一樣,學生群體也存在著較大不同,這是每位輪崗教師所要面對的最直觀變化。A校的學生以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企業(yè)高管或職工、城區(qū)商戶子女為主;B校有一部分生源類似A校,但有一部分是本地拆遷安置的農(nóng)戶子女,還有一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C校學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原來,我一直以為A校學生就是“學生本應具有的樣態(tài)”,但到了C校,我的理解徹底被顛覆。在這里,家長忙于生計,學生疏于管理,自然生長的較多。家長教育方式較單一,要么沒能力管,要么不想管,要么管不住,問題學生較多。面對上課時只有個別學生能夠和我互動、一個班有將近一半的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等窘境,我也曾一度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
后來我去進行家訪,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我組織“家庭教育圓桌會議”,請有教育困惑的家長到學校碰撞教育理念;我開展“家長學?!?,對學校家長進行各種培訓……我仍然記著第一次到一個學生家的場景_一家人蝸居在一間民房內(nèi),既是廚房又是臥室,既是父母工作場地也是學生學習場所。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這些家庭的生存現(xiàn)狀,理解了這些兒童與家長,也改變了自我對教育的理解,內(nèi)心深處獲得了一份教育的淡定與從容。
“校際”流動時,我們時常會感受到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有些差異會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無所適從。第一天到C校報到,學校西邊是一條坑坑洼洼,宛如月球表面的泥路。下雨的時候,淺處的泥漿能淹沒腳踝;晴天的時候,浮塵能有五六厘米厚。學校操場上的雜草有一人多高,整群的白鷺悠閑地在草叢中捉蚱蜢吃。面對一所處處“留白”的學校,由此帶來的巨大“落差”和情感沖擊,也是必須要過的一關。
為了改變這所學校的現(xiàn)狀,我基于學校實際與自身研究,構想了“讀文化”,并圍繞“智讀書籍”“和讀社會”“美讀人生”這三個維度進行構建。學校組織開展的一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在省市層面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如今,學校西側的泥土已經(jīng)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面,操場早已換成了塑膠跑道,校園里“讀文化”環(huán)境也已經(jīng)布置到位。校園里,經(jīng)常可以看到學生在開放書架旁自主閱讀的情景。一天,一位值班領導在學校微信工作群發(fā)布了一張照片_一個晨光熹微的早晨,一個小男生端坐在開放書箱下,手捧一本書,默默地閱讀??吹竭@樣的場景,我的眼眶濕潤了,這不就是我在這所學校為之奮斗為之追求的目標嗎?
回顧這些年“輪崗”的經(jīng)歷,時時遭受困境與挑戰(zhàn),但是每經(jīng)歷一所新學校,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完善教育認知、提升教育智慧。所以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很感謝這些年的“漂泊生涯”,就像老舍在《養(yǎng)花》一文結尾所講的那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或許這也就是教育的樂趣。
作者 瞿衛(wèi)華(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副校長)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_hxpl2021@qq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