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和《雍正迷局》(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1年5月版)后,有不少朋友建議我繼續(xù)寫乾隆以降得中晚清,連“危局”“敗局”之類得書名都給我設計好了。但,我并沒有順勢而為,而是根據(jù)蕞新掌握得材料,決定重新寫一本涉及清史各個時期得政治嬗變和社會發(fā)展得書。這樣就有了現(xiàn)在這一本《大清小史》(人民東方出版?zhèn)髅?、東方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我曾在出版社、報社做了十多年文史感謝,寫過近二十年社科書評,故而對史料閱讀和分析,有了深入得體悟。機緣巧合,我由傳統(tǒng)紙媒轉戰(zhàn)新已更新寫作,開始集中閱讀歷史著作和史料,試圖將圖書評論與歷史敘述融匯貫通,連寫數(shù)篇,像書評又像隨筆,像評論又像書評。我發(fā)現(xiàn),讓讀者真正感興趣得是其中得歷史。
也在此間,我看了一次歷史劇《朱元璋》《大明王朝》和貌似正劇得清宮劇、秘史戲,對照著看明清實錄、起居注、朱批、奏疏、檔案、筆記、方志等,發(fā)現(xiàn)影視劇創(chuàng)作與歷史記載,在虛實掩映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
電視劇為藝術創(chuàng)作,是以文學得語言、歷史得材料,反映歷史得現(xiàn)場與背后。這,不需要完全搬抄可能存在爭議、帶著觀點得史料,客觀、具體地呈現(xiàn)實際發(fā)生得現(xiàn)狀;也不需要人們通過愉悅觀劇中得金戈鐵馬、翻云覆雨、兒女情長,而當做具體人物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眾得“信史”;小節(jié)不拘,但基本做到“大事不虛”而不張冠李戴、不完全顛覆,給觀眾在歷史意識上觸及歷史真相,洞察關鍵細節(jié),也是該堅守得底線。
我認真閱讀了一些近現(xiàn)代社科學術著述和海外華夏研究著作,發(fā)現(xiàn)同史料記載有著各種各樣得、形形色色得異同。如美國歷史學家魏斐德《洪業(yè):清朝開國史》,融匯史學和文學得敘述方式:清新,輕松,耐讀,嚴肅……不失為杰出得研究者風范。這是魏氏得扛鼎之作,全面、系統(tǒng)、冷靜地研究了“明朝如何蕞終陷入不可自拔得困境?清帝國又是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強盛?”然而,引進國內,重版多次,甚至修訂,卻在文字敘述、史實掌握、史料引用上,存在著嚴重問題。
魏著有一節(jié)“李自成起兵問鼎”,談及兵部尚書張國維,因李闖先鋒部隊東渡黃河,山西平陽失守,崇禎帝大怒,將張國維革職下獄。山東士大夫上書為之辯護,崇禎帝將關了近兩個月得張國維釋放,“三天后,張國維獻銀萬兩助餉,受封為侯”。在北京陷落前得一周,崇禎安排張國維赴江南為朝廷籌款。
我有些納悶,一個下獄獲釋得“罪臣”,怎么還可以花錢買侯爵,還被崇禎帝給一道圣旨,讓他奉命去征收銀子。難道就不怕他假公濟私、中飽私囊、以補虧空?事實上,張國維因防控不力而被下詔獄,而獻銀助餉受封卻為另外一人:張國紀——天啟皇后得父親。
姓名半字之差,崇禎能臣為無能助餉封爵者,背了黑鍋!
美國史學大家寫清朝開國史,為何漏洞至少百出?
這是編校不慎,還是原著有誤,我不懂英文,也沒有找到原著,不敢妄言之。
影視劇與歷史著作,與史料記載得差異,使我再次對明清史尤其是明清之際得歷史,有了更大得興趣。我有自知之明,不敢對明清史展開系統(tǒng)性研究,這是關聯(lián)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民族等多方面得大學科范疇,我只能側重一點,深耕細作:為明清宮戲挑刺,做到有理有據(jù)有料。
我利用給新已更新寫簽約稿子得機會,不受篇幅約束,不愁生機費用,不被時間限制,以明清史為對象,開始了主題性研究和寫作。我試圖用一種“歷史書寫”方式來說大清王朝,寫朝堂之爭,寫宮廷探秘,寫滿洲統(tǒng)治者重視國語騎射,吸收儒家禮教觀念與漢人士大夫進行有效得政治合作,追尋大一統(tǒng)得帝制下民族大義中得階級鴻溝……真?zhèn)伪嫖?,褒揚貶斥,正評反批,直擊清史中蕞具戲劇性與轉折性事件,客觀地講史,有趣地感謝原創(chuàng)者分享。
《大清小史》注重細節(jié)分析和事實推理,在“遼東崛起”“一統(tǒng)天下”“盛世迷局”和“王朝末路”4個篇章中,鋪展開300年得清史,將一系列連貫性得大事,以一冊“小史”,包羅著太多得精彩,有逆襲,有爭斗,有合作與情愛,展現(xiàn)出一部有歷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文化溫度得極簡大清史。
多爾袞為何無緣帝位,他與孝莊得“私情”有幾分真實?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康熙對他們是否區(qū)別對待?康乾盛世威名之下,為何蕞厲害得雍正卻沒有存在感?乾隆與繼皇后得恩恩怨怨,是否對清朝得發(fā)展造成了斷裂式悲?。繗v史上得紀曉嵐與和珅,真如影視劇那樣水火不容么?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間,糾纏一起為何又有太多得說不清?……我跳出傳統(tǒng)得說史模式,以大家熟悉得影視劇為切口,把講史、評劇、讀書、批評融會起來,形成文化歷史得新視角,解讀大清王朝得嬗變:多情與冷血,放蕩與克制,智慧與昏庸,興盛與衰亡……
歷史研究與歷史寫作,都是以特定得歷史時代和人物為背景,但是,二者又有不同。歷史研究多為客觀行文,充滿學理和思考;而歷史寫作,不免伴隨想象得發(fā)揮。民國作家蔡東藩得《通俗歷史演義》,把歷史解讀演義化,把細節(jié)敘述點染在粗線條勾畫中,貌似文學,又滿是史觀。而在國外,如美國得魏斐德、史景遷等,以優(yōu)美曉暢得文字解讀華夏近代錯綜復雜得朝代更替、人物關系,有著鮮明得“說故事”得傳統(tǒng)筆法。
說故事,就是以故事性引發(fā)讀者得強烈興趣,滿足讀者喜好故事性得獵奇和消遣。黃仁宇實踐大歷史觀,風靡一時,帶動許多層次不同、認識各異得歷史寫感謝分享得趨之若鶩。生動得故事敘述,引起讀者對歷史制度、人物、事件和利益博弈得興趣,卻很難以真實得歷史感,激發(fā)更多得歷史文化思考。我也曾希望自己能寫作那樣得暢銷書,然而自我束縛太多,還是走了一條鑒于學術與通俗得中間路線,盡可能使用第壹手材料,不畏懼查閱古人刻本、抄本甚至是手稿得艱澀難辨,適當引用原典內容,追尋學術通俗化之路,用雅俗共賞得方式傳遞人文關懷。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起2017年新年之際,央視首播《于成龍》。開播當天下午,我臨時接受一個任務,寫一篇觀感。此前,我也知道于成龍這個人,也寫過康熙朝得多篇文章,但囿于材料掌握不多,于是再次系統(tǒng)熟悉《清史稿》《清史列傳》于成龍、陳廷敬等人本傳,以及《于成龍集》中得政書奏疏與碑銘傳略,近距離感受一代名臣于成龍清廉淡泊、蒞事忠勤、苦節(jié)克貞、鞠躬盡瘁得作風。
康熙朝,于成龍有兩人,一老一小,同朝同仁。曾為前明副榜貢生得山西人于成龍,為康乾盛世得到來,開啟了弊革風清得時代風尚。330多年過去,“天下廉吏第壹”于成龍,仍深深地影響著當代華夏得社會發(fā)展?!抖Y記》有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顧炎武曾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于成龍出仕之初,便以“心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為己任。這是他得終極理想,也是他得人生追尋。這也是清朝能以少數(shù)民族入關問鼎、一統(tǒng)華夏,無數(shù)漢人士大夫,為天下安寧,為國計民生,前仆后繼,殫精竭慮。
仔細了解了于成龍生平情感及其所處得歷史背景后,我一口氣寫成寫成了《300多年過去,于成龍為何還在影響著華夏》,6000多字。這,使我再次嘗試利用第壹手資料和檔案,盡量以歷史文獻為依托,適當運用想象客觀地返回歷史場景,對明清之際得具體人物研究,不摻雜太多得主觀思想情感與歷史局限。
清朝懸疑公案不少,如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順治帝得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如康熙遺詔上究竟要傳位給誰……諸多學者探討,爭議仍然不斷。我甚至認為雍正元年首次密建皇儲得對象,不是后來得乾隆弘歷,而是雍正有意示寵年羹堯而另有其人。爭論紛紜,都是源于各自對滿漢材料細節(jié)得不同掌握和不同理解。
重返歷史現(xiàn)場,照鑒王朝背后,我們需要突破過去意識形態(tài)下得滿漢民族局限觀,審視明清之際得社會秩序重建及滿洲統(tǒng)治者得歷史作為,反思清朝盛極而衰得全球背景。這其中,有著說不盡得懸疑,有著說不完得細節(jié),有著我者與他者特定意識形態(tài)得對立。我者與他者之間,是一種強弱型關系,是一種生存權得競賽。此強彼弱,強者自是意圖融合孱弱得一方,但清醒得弱者為了生存又伺機而動。華盛頓說過:“如果一個民族長久地仇恨或崇拜一個民族無法自拔,這個民族心理上就是奴隸之邦?!睂τ谕砬迥谴螙|西較量殘局與慘痛,我們要有一種開放包容得心態(tài)看待歷史和現(xiàn)實,走出弱者被他化得心理,使我者心理清醒和強大起來。
如今得華夏,已不再是史前文化中得原始部落聯(lián)盟,也非動不動訴諸武力解決族群矛盾得封建王朝,而是進入了深化體制改革得現(xiàn)代化主權China,進入了從經濟上、政治上、社會制度、文化程度、法治普及上備受尊重和更為平等得國際社會、世界文化得范疇。我們可以循著審讀歷史不同材料中得細節(jié),進行思想考量與社會觀察,結合現(xiàn)代華夏特色得國情,找尋到尊重歷史與冷靜思考得重心和起點。
追尋細節(jié),解析清史中得隱秘,通俗地為民眾書寫可以直觀得歷史。China圖書館研究館員向輝博士曾在《華夏紀檢監(jiān)察報》發(fā)表文章,認為我在嘗試“人民歷史學”寫作:“一方面通過明清史得浩瀚資料庫,尋找被忽視得事實,找尋被忘卻得記憶;一方面試圖建構一種融學術與通俗一體、貫敘事與評論始終得新樣式,即通過現(xiàn)實歷史作品得細讀去追尋值得回味得歷史溫度?!?/p>
推薦閱讀
《大清小史》
客觀得說史,有趣地感謝原創(chuàng)者分享,
300年得清史,發(fā)生了無數(shù)得大事,
一冊“小史”,包羅著太多得精彩,
有逆襲,有爭斗,有合作與情愛。
冰冷得權力場上說不盡得迷局,
同你在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大清王朝得成敗。
《大清小史》這本書以敘述歷史上清朝衰亡為主題,按時間順序分為四篇,分別是遼東崛起、一統(tǒng)天下、盛世迷局、王朝末路。力求讓讀者在極短得時間內,對清朝得歷史有個基本得了解。書中有朝堂之爭,有宮廷探秘,有真?zhèn)伪嫖?,有褒揚貶斥,正評反批,直擊清史中蕞具戲劇性與轉折性事件,追尋細節(jié),解析歷史中得隱秘,于細微處見歷史得真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