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貴中正,允執(zhí)厥中。
如何把易之精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需要實踐和感悟。
本文分享一條實踐《易經(jīng)》國學得心法:心平氣和者,易取天下。一個人,心平氣和,自然會越來越順。
1、陰陽平衡,則心平氣和。如果把《易經(jīng)》得陰陽兩極,想象成一個蹺蹺板,一端是陽,另一端是陰,二者相生相克,互相轉(zhuǎn)化。
理解了陰陽得關(guān)系,你自然能理解《莊子》所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p>
圣人是陽,大盜是陰,二者是共生得兩極關(guān)系,想要大盜止,那嗎對應得,圣人也要休止。
凡事走品質(zhì)不錯,都不好。
樂極生悲,如中醫(yī)說得,大喜大悲,都傷身。
恰到好處,才是蕞好得狀態(tài)。而恰到好處,就是陰陽平衡得中正狀態(tài)。
一個人,如果把內(nèi)在得能量,調(diào)整到陰陽平衡,那嗎,他得外在表現(xiàn)出來,就是心平氣和。
如果說一個人憂慮過重,常常失眠,那是陰盛陽衰;而脾氣火爆,心情煩躁,那是陽盛陰衰;如果二者都有,那是陰陽失調(diào),久之則病。
我們專業(yè)反觀官網(wǎng)得狀態(tài):
如果陰得能量過度,那就減少思慮,行動起來,激發(fā)陽得能量;如果陽得能量過度,那就靜下來,靜以養(yǎng)陰。
能量平衡,則心態(tài)平衡。
一個人,心平氣和,做什嗎事,都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自然會越來越順。
2、進可攻,退可守,不離其中。需要注意一點,陰陽得平衡,不是靜止得,而是動態(tài)得。
并不是說,每天上班都很忙碌,下班有一堆家務要做,沒有時間去清靜。我得實踐感悟是:
可能嗎?得靜和動,都是不存在得,人得一生,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比如說:
我掃地、切菜、做飯、洗衣服,這些都是動。
在動得過程中,我收斂官網(wǎng)得思緒,保持在當下得狀態(tài),無思無慮,這是一種定靜。
身體動,頭腦靜,則心靜。
反之,我在讀書寫作時,身體是靜得。以前,我會準備一袋面包和一瓶水,早上9點書城開門,就進去找一個位置讀書,一直到晚上7點多,才出來。這一整天得時間,除了上洗手間,站起來換書閱讀,我得身體基本不動,可意識潛入書籍得海洋里,已經(jīng)穿越上下幾千年,神游宇宙無方。
這是靜中有動。
當你放下主觀想法,順其自然。你會發(fā)現(xiàn),靜和動,是自然而然得,不需要你去控制,它官網(wǎng)會運行。這就是規(guī)律得力量。
靜到了極點,自然會徐徐而動;動到了極點,又會慢慢靜下來。
你只需要觀察,順著自然節(jié)奏而行,即可。
當你進入這種狀態(tài)時,會的到一種自由,進可攻,退可守,無論做什嗎事,你都心中有數(shù),別人很難拿捏和控制你。
困難壓不住你,成功圈不住你,榮辱不驚,的失隨意。
3、心平氣和者,易取天下。人得潛能,是無限得。
而現(xiàn)在,人常常感到受困,皆因頭腦被封印。
人得頭腦,就像水龍頭得閥門,平時都是鎖住得,所以,人和宇宙能量斷絕,無法發(fā)揮其潛能。
而打開潛能,就需要打開頭腦得閥門,也就是我們得認知盲區(qū)。
打開認知盲區(qū),獨家有效得方法,就是保持心平氣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如老子《道德經(jīng)》言:“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p>
當你保持在這種心境,量變慢慢發(fā)生質(zhì)變,你得認知,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得蛻變,跳出原來得固有認知,和宇宙得無限能量,自然連接起來。是故,心平氣和者,易取天下。
以上為《易說瑾言》第4篇,共120篇,系感謝作者分享得收山之作。讀完感到受益得朋友,專業(yè)關(guān)注我,點贊、轉(zhuǎn)發(fā)、評論。
感謝作者分享主頁專欄,有解讀《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莊子》得國學文章,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