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義援詩”:文化一脈的情感關(guān)聯(lián)讓人感動
這次火了的日本義援詩句,該被讀出的不只是“助人即助己”的價值認同,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和“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之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又刷屏。
這四個充滿唐韻古風的句子,附在方正硬實的抗疫物資包裝箱上,讓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人恰到好處地用了“我們的詞兒”傳遞友善,這讓國人汗顏。
這大可不必。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同根,日本用有著濃厚“中國味”的詩句傳達友邦情誼令人欽佩,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在保留發(fā)揮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就勝于中國,也不意味著,日本普通民眾掌握的古詩水平就遠勝于我們。
我們需要從中看到的是,日本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認同和傳承,以及日本民眾對中日兩國情誼的珍視。比起汗顏自省,從“文化共情”中讀出日本傳達出的情誼與善意,顯然也更為重要。
中國是日本文化的“母國”,這點在日本民眾中是共識。“有唐一代”的文化哺養(yǎng)了日本,在日本也是常識。日本在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近三百年的時間,曾經(jīng)以國家名義派出成千上萬的遣唐使者,前往大唐學習。這種學習非常全面而深入,從文化藝術(shù)到天文歷法,從經(jīng)濟建設(shè)到律令制度,從器物打造、建筑設(shè)計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影響綿延至今。
可以說,在文化方面的同根共源,至今讓日本民眾分外珍視。日本此次義援如此積極給力,那種文化一脈與情感關(guān)聯(lián)或許也是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chǔ)。
日本這次積極義援,是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驅(qū)使,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助人即助己”這一儒家價值理念的踐行。
助人即助己,是中日文化理念中被共同尊崇的價值觀念。中日韓同屬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涵養(yǎng)。助人即助己,便是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價值理念的延伸。在儒家看來,這是基本的仁義之行。
在過往近一千五百年歷史中,日本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涵養(yǎng),這種助人即助己的“懷仁”之心,也定然深刻融入了其文化的品性之中。日本的義援,可以從更深層面看作是對這種價值理念的實踐。
具體到現(xiàn)實層面,日本此前也在秉持著這一理念,行國際義援之舉。日本這次的義援,從國家到各縣、市以及民間組織、企業(yè)甚至個人,都紛紛行動起來。這兩天,媒體還報道,日本自民黨號召每個同事給中國捐款5000日元,這也受到了中國網(wǎng)民的贊許。
不唯此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日本同樣第一時間,向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并先后提供了共計10億日元(約6600萬人民幣)的援助。隨后,中國“投之以桃,報之以李”,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國也迅速向日本派出了專業(yè)救援隊,并提供價值超過2億元的各類援助。這其實是“助人即助己”的典型現(xiàn)實案例。
而中日關(guān)系尤其是國民間的交流,也在這樣的“互助”中被導入“敦親睦鄰”的節(jié)奏。
所以,這次火了的日本義援詩句,還應該被讀出“助人即助己”的價值認同,這種文化同源的共同價值,才是我們真正該深刻體認的。
□狄宣亞(媒體人)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