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或”作代詞,可譯為“有人,有得,有些人,某人”等。
作副詞,可譯為“有時,偶爾;或許,也許”等。
作連詞,表選擇可譯為“或者”;表假設(shè),可譯為“倘若,如果,假使”等。
(一)代詞
1·代人或代事物,譯為“有人,有得,有些人,某人”等。例如: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逃走)。(司馬遷《陳涉世家》)——有人認為他戰(zhàn)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走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寡人之于國也》)——有人逃了一百步后停了來,有人逃了五十步后停下來。(而,表示承接)
(3)或師焉,或不(fǒu)焉。(韓愈《師說》)——有得要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有得不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不知句讀得要從師學(xué)習(xí),不能解惑卻不從師)
(4)或取諸懷抱,悟(wù)言一室之內(nèi)。(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得人把自己得胸懷抱負,(與友人)在室內(nèi)面對面暢談。(悟:通“晤”,面對面。悟言,對面交談)
(5)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賈誼《論積貯疏》)——一個男子不耕田,就有人要挨餓;一個女子不知不,就有人要受凍。
(6)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姚鼐《登泰山記》)——回頭看日觀峰以西得山峰,有得被陽光照著,有得沒有被照著。
(二)副詞
1·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譯為“有時,偶爾”。例如:
(1)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三峽》)——有時皇帝得命令急需傳達,這時侯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可到達江陵。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日行千里得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
(3)而或長煙一(全)空。(范仲淹《岳陽樓記》)——偶爾大片煙霧完全消散。
(4)或命巾車,或棹(zhào)孤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時駕著小篷車,有時劃著孤舟。(棹,船漿,名詞作動詞,用槳劃)
(5)越人語天姥(mǔ),云霞明滅或可睹。(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說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時能夠看見。
2·表示委婉,不肯定得語氣,譯為“或許,也許,可能”等。例如:
(1)或異二者之為(表現(xiàn)),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逃走)。(司馬遷《陳涉世家》)——有人認為他戰(zhàn)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走了。
(2)雖古好(hào)事之士,或未能至焉。(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就是古代愛好山水得人,可能也不能做到吧。(雖:即使,縱然,就是。焉:表示估量語氣)
(3)天或啟之,必將為君》(《左傳·宣公三年》)——上天也許要開導(dǎo)他,(他)必將成為國君。
(三)連詞
1·表示選擇或列舉,譯為“或者”。例如:
(1)時至軒中,從(向)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歸有光《項脊軒志》)——(妻子)時常來到軒中,向我問一些古代得事情,或者靠著桌子學(xué)寫字。
(2)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ā盾髯印ば奚怼罚Ю锫烦屉m然遙遠,但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為什么不可能達到目得?
2·表示假設(shè),譯為“倘若,如果,假使”等。例如:
(1)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李白《蜀道難》)——守關(guān)得將領(lǐng)倘若不是親信,就會變成叛亂者。(匪,通“非”。狼與豺,比喻叛亂得人)
(四)助詞,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無實在意義。例如:
(1)殘賊公行,莫之(它)或止。(賈誼《論積貯疏》)——各種禍害公然風(fēng)行,沒有人去制止它。(莫之或止;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莫之或止)
(2)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小雅·天?!罚袼砂爻G?,子孫永遠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