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我們這顆星球,地球最與眾不同的特征是它那明亮的蔚藍色。因為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都被海水覆蓋著。
其實,地球上的水還不止這些。在陸地,生物體內(nèi)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都是水。此外,在地下,以礦物(如結(jié)晶水合物)形式存在的水也體量驚人,若全擠出來,也許是另一個海洋。
但是,地球上的這些水到底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
地球在“襁褓”中似乎就缺水
在宇宙空間,也存在大量水——不過它們主要以冰的形式存在。其實,就宇宙空間的水而言,它的起源倒不是個難題。因為只要氫氣和氧氣混在一起,在宇宙中隨處可見的輻射的“撮合”下,就能制造出水來。原料嘛,也不缺。氫元素在宇宙誕生伊始就有,氧元素是在恒星內(nèi)部制造出來,然后隨著超新星爆發(fā),拋撒到星際空間的。
但具體到地球上的水,就不能指望通過氫氧兩種元素反應(yīng)臨時制造出來。首先,游離態(tài)的氫很活潑,在行星出現(xiàn)之前,就基本上被消耗殆盡了;其次,氫太輕,行星的引力束縛不住它。所以,不論地球之水是怎么來的,得來的必然是現(xiàn)成的水?,F(xiàn)在,解釋這個水的來源,是件棘手的事情。
要理解為何如此困難,我們需要追溯到比46億年前還久遠的過去。那時太陽還很年輕(太陽目前的年齡是50億年左右),輻射比現(xiàn)在要強烈得多;環(huán)繞著它的是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漩渦——太陽系的一顆顆行星將在這個漩渦中誕生。那時,任何水都只能以星際空間冰的形式存在。如果一些冰闖入內(nèi)太陽系,也就是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質(zhì)行星即將要誕生的地方,那么太陽的熱量和輻射將會把水分子裂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這意味著形成地球的那團塵埃云中,連一滴水都不會剩下。
就算我們樂觀地設(shè)想,星際空間中的水在行星形成過程中,以我們迄今所不知道的方式幸存了下來,最終凝聚成年輕地球表面的海洋,但接下去還要應(yīng)付一場大撞擊——月球就是在這場撞擊中誕生的。
關(guān)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目前最好的解釋是:大約45億年前,一顆叫“忒伊亞”的火星大小的天體撞到了地球。它的撞擊是如此劇烈,以至于整個地球都熔化、碎裂了。其中一些濺射出去的碎片凝聚成了月球,剩余的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塌,重新凝聚成地球。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在這場大撞擊中地球之水在劫難逃。
地球之水來自天外?
既然地球在“襁褓”中可能就缺水,即便不缺水,要長久保存也過不了“大撞擊”這一關(guān),那么今天這么多水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過去占主流的看法是,地球之水是太空“信使”送來的禮物。這些“信使”主要是彗星和小行星,它們多數(shù)形成于離太陽足夠遠的寒冷地帶,攜帶著大量的冰。在月球形成之后不久的一個時期,大量彗星和小行星轟擊地球,為我們帶來了貴金屬、水和有機物。作為那一時期瘋狂轟擊的證據(jù),月球表面至今仍布滿了撞擊坑。
這個假說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很長時間里,人們以為解決了地球之水起源于何處的難題。但2014年,一次打擊讓這個假說風(fēng)光不再。
打擊來自2004年由歐洲宇航局發(fā)射的“羅塞塔”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在2014年訪問了“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從彗星上采集了冰的樣品。但隨后的分析發(fā)現(xiàn),彗星上的水跟地球上的水,氫元素的同位素“配方”并不一致。
我們知道,所有的化學(xué)元素,包括組成水的氫氧兩種元素,都有不同的同位素。比如說氫元素,它就有氫、氘、氚三種同位素。氫原子核里只有1個質(zhì)子,氘原子核含有1個質(zhì)子和1個中子,氚原子核含有1個質(zhì)子和2個中子。由氫與氧結(jié)合形成的水是普通水,由氘與氧形成的水叫重水,由氚與氧形成的水叫超重水。
如果兩種水有同一來源,那么在水中氫的三種同位素比例或者說同位素“配方”,應(yīng)該完全一致才對。但實際情況是,“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的水與地球上的水,氫的同位素“配方”并不一致:彗星之水中氘的含量比地球之水高。
當然,如果我們能找到另一顆彗星,它的水中氘的含量比地球之水低,那么通過適當?shù)摹罢{(diào)配”,或許也能“調(diào)配”出地球上的水(換句話說,當初轟擊地球的彗星,不僅有含氘高的,也有含氘低的)。但到目前為止,這樣的彗星一顆都沒找到。
地球之水或許有兩個來源
既然地球之水不能全靠彗星的“賜予”,現(xiàn)在有人提出這樣一種折中的觀點:也許需要調(diào)配的不是來自這顆彗星和那顆彗星的水,而是來自彗星的水和地球自己與生俱來的水。換句話說,地球上的水,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另一部分來自彗星;而且與生俱來的那部分水含氘量較低。
要理解這個新假說,需要我們搞清楚很多事實。下面將一一解釋。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后來凝聚成地球的塵埃云是否曾熾熱到容不下水的地步?
一位英國科學(xué)家通過模擬顯示,塵埃顆粒在高溫下吸附水的能力,比我們原先設(shè)想的要強得多。他為組成塵埃顆粒的橄欖石建了一個電腦模型——橄欖石是太陽系和環(huán)繞其他恒星的塵埃云中最常見的一種礦物。隨后,他計算了一下,如果水分子吸附在不規(guī)則的橄欖石塵埃顆粒表面會怎樣。他發(fā)現(xiàn),一旦水分吸附其上,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能把它們分離出來。根據(jù)這個模型,要想把水分子跟塵埃顆粒分開,溫度至少要在630℃以上,而在地球形成的過程中,一開始塵埃云的溫度似乎沒那么高。
這個結(jié)論也得到天文觀測的佐證。天文學(xué)家利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已探測到年輕恒星DR Tau和AS 205A(距地球350光年以上)周圍的塵埃盤中含有水。
那么,為什么地球與生俱來的這部分水含氘量較低呢?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當太陽還很年輕時,輻射很強烈,地球上原有的水都被分解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是重水呢,則被分解成了氘原子和氧原子)。這些游離態(tài)的原子,直到太陽輻射減弱之后才重新結(jié)合成水。因為氘原子比氫原子重,在與氫原子爭奪氧原子時,相對比較“笨”,所以新生成的水中,氘含量就降低了。
這樣,地球與生俱來就有的水經(jīng)過“浴火重生”之后,氘含量偏低,而來自彗星的水,氘含量偏高,兩者一調(diào)配,就調(diào)配出了今日氘含量適中的地球之水。這位科學(xué)家計算了一下,要調(diào)配出今日地球之水,地球與生俱來的水不應(yīng)少于70%。
拓展閱讀:地球之水如何躲過“地獄之火”和大撞擊?
有兩個問題還需交代一下。
第一個問題:前面不是說,即便地球上與生俱來就有水,這些水也不可能在形成月球的大撞擊中幸存下來嗎?
關(guān)于這個問題,2015年美國得克薩斯州西南研究所的一位天文學(xué)家對大撞擊做過計算機模擬。模擬結(jié)果顯示,雖然在撞擊中,地球原有的水,甚至地球自身的固態(tài)物質(zhì),都全部蒸發(fā)了,但蒸發(fā)形成的“蒸汽云”還是有足夠強的引力來抓住水蒸氣,所以別擔(dān)心水在大撞擊中會跑個精光。
第二個問題:倘若地球之水存在于形成月球的大撞擊發(fā)生之前,那個時候年輕地球的溫度非常高,這樣一個燃燒的地獄,怎么能保住這些水呢?
有人認為,最初地球所含的水可能被鎖在地幔深處的礦物里。這些礦物耐得住高溫,比如結(jié)晶水合物明礬,需要加熱到比較高的溫度才能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