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奴隸公元前3世紀以后,奴隸的數量迅速增加。羅馬人在迦太基和科林斯被摧毀后變得富有,需要大量奴隸。"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以及公元前2世紀初,來自色雷斯、小亞細亞的奴隸源源不斷進入希臘。"提洛島是奴隸貿易的中心。
提洛島的港口條件遠不如羅德島好,那為什么會吸引海盜和奴隸主在此進行奴隸貿易呢?在這一時期,羅德島由于貿易收入下降,不能再有效地管理海盜,而提洛島的港口適合奴隸主輕快型槳驅動的海盜船??俊?/p>
提洛島憑借其地理位置優(yōu)勢,使得販運奴隸這種罪惡的買賣成為最有利可圖的行業(yè),而羅馬也對奴隸存在巨大需求,在意大利和西西里發(fā)展壯大的種植園體系要求大量的奴隸提供廉價的勞動力。"海盜看到奴隸貿易非常有利可圖,開始大批出現(xiàn),不僅搶劫貨物,而且也從事奴隸貿易。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國王與海盜合作,將人賣為奴隸。在提洛島的奴隸市場上,一天甚至能出售上萬名奴隸。"正是這種追求冒險的精神和對財富的向往,使得提洛島的經濟越來越繁榮,成為經濟貿易中的重要一部分。
橄欖油對于提洛島人來說,橄欖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無論是餐桌上美味的小菜、烹飪食物所用的植物油,還是清潔身體的清潔油、浴后的香乳,都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感。無論是日常的照明,還是競技會上的橄欖枝和圣橄欖油,還是園藝作物、壁畫、瓶畫的素材,到處都有橄欖及其附屬產品的身影,在飲食、宗教、藝術、文學等各個領域充當著重要角色。早在青銅時代,希臘人便開始種植橄欖,主要與該地區(qū)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有關,而橄欖又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的環(huán)境。
橄欖油對于古希臘人來說,是半奢侈品。橄欖油是運動愛好者必備物品之一,在希臘化時代,有錢人會定期為健身房提供橄欖油。男人在運動完之后,會用橄欖油按摩、清潔身體,然后用刮身器將身上的油、汗、污漬一起刮掉。最后,再抹上用橄欖油做成的香乳。
運動過程中,通過出汗會使身體水分蒸發(fā),而涂抹的橄欖油能保濕、保暖。希波克拉底認為,外用橄欖油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夏季使用能夠舒緩肌膚,冬季使用橄欖油則能產生大量熱量,促使身體發(fā)育,防止身體水分流失。"因為橄欖油的這一特殊作用,普林尼曲講到:“有兩種液體會使身體舒適,一種是內服的葡萄酒,另一種是外用的橄欖油?!?em>"除此之外,將橄欖油制作成香乳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做法。
在羅馬時代,香乳生產逐漸規(guī)?;?,在羅馬、提洛島隨處可見的香乳店就可以證明當時人們對香乳的消費情況。通常來講,香乳是在橄欖油中加入香料制作而成。用綠橄欖壓榨出來的油,加上鳶尾花、玫瑰、藏紅花等精心制作的香乳是上等品。"尤其是富有階層的婦女,不僅清潔,還會使用香乳。歷史學家瑪麗·克萊爾·阿莫雷蒂估算出一個“經常健身的公民”的橄欖油年消費量為55.5升,或17.8克奧斯??紤]到婦女和兒童的消費減少,阿莫雷蒂得出年人均需求約為15.6科奧斯。
顯然阿莫雷蒂對這一數據估計過高,畢竟橄欖油屬于富有階層使用的物品,如果按每人每年13科奧斯來計算的話,人數為2900-3900人,那么提洛島一年總需求量大約在37700-50700科奧斯。"因此,提洛島一年對橄欖油的需求量并不小。除此之外,橄欖油是古代的主要燃料,因為在燃燒過程中不會發(fā)出燃燒動物脂肪的臭味。有學者認為,在古羅馬時期,每一百萬人口每年消耗在照明上的橄欖油就有三百萬升。"橄欖油還可當作潤滑油來保護工具和皮革,在織布漂洗的過程中當作清潔劑;潤滑麻繩使其更便于紡織。而壓榨后的橄欖油殘渣可以當作肥料和牲畜的飼料。
那么,提洛島是否大量種植橄欖呢?前面我們提到,提洛島土地貧瘠,人口相對過剩,適于耕種的土地大多數由阿波羅神廟進行管理并且出租。而橄欖是一種多年植物,生長6年才開花結果,15年后才進入豐產期,這顯然不適合在阿波羅神廟管理下的租地種植。傳統(tǒng)上認為,提洛島是缺少橄欖樹的,神廟管理人員每隔十年會對阿波羅所擁有的莊園資本進行一次盤點,發(fā)現(xiàn)直到公元前237年之后才有橄欖。"
而提洛島人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宗教活動中,都需要一定數量的橄欖及其加工產品,比如橄欖油、橄欖枝、香乳等,這就需要提洛島通過外來進口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考古挖掘發(fā)現(xiàn)的雙耳瓶,也證實了這一點。提洛島的橄欖油進口來源仍然主要是基克拉迪斯群島臨近島嶼。我們可以粗略估算一下,一棵成年橄欖樹平均每年產4公斤橄欖油,16848至56777棵樹就足夠提洛島使用。如果每公頃種植40棵樹,也只覆蓋了421-1420公頃的面積,最多占基克拉迪斯山脈總面積的0.6%。"因此,提洛島無需從遠處進口橄欖油。
宗教用品提洛島貿易往來的商品,大多數仍是由其宗教性質決定的。他們的職責涉及神廟事務管理的各個方面。他們監(jiān)督神廟的租金和房屋租金的收取、雇工和付酬工、從神廟基金中發(fā)放給個人的貸款、支付給承包商的款項、匯編阿波羅收集的大量獻祭物品的清單、購買宗教儀式和神廟運轉所需的物品(包括奴隸)。最重要的是,記錄神廟的活動,即每年出版的碑文,他們記錄保存了145年的賬目,嚴謹地記錄了神廟的收入和支出。
這為研究神廟的經濟提供了資料證明。聚會定期提供三種商品的信息,用來比較隨著時間推移的成本變化:橄欖油、木柴和豬。神廟基本上每個月都要購買這三樣物品來滿足宗教上的需要,用于宗教儀式或者個人使用,一般會記錄購買數量或者單價,使我們能夠隨季節(jié)和年份的變化來跟蹤價格的波動。一年之內的價格變化反映了橄欖和豬的季節(jié)性周期和航行季節(jié)的需要,短期內的變化也說明了戰(zhàn)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