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粵語叫肥仔。北方人聽不懂,很不理解。馬季講相聲說:廣東人肥了就要“宰”(仔)。肥了為什么就要被宰?
宰、仔同音,所以馬季相聲把肥仔聽作是肥宰。
宰zǎi 殺牲畜:宰殺。屠宰。宰牲節(jié)(亦稱“古爾邦節(jié)”、“犧牲節(jié)”)
宰殺,拼音:zǎi shā,意思是屠宰牲畜、家禽等。
殺的本義是指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還有消減,減少的意思。
粵語的宰殺講劏。
劏,讀tāng,屬于動詞,多用于粵語,本義是宰殺,是指把動物由肚皮切開,再祛除內(nèi)臟。也指對有胸肚狀的物體進行的開胸、開肚動作,譬如劏西瓜,就是指切開西瓜,因為西瓜貌似有一個肚子,所以用“劏”,其他水果則不用此動詞。
粵語有劏死牛,燒水劏牛,劏豬凳等詞。這個劏字是個俗字,它的本字是湯。"宰牲--湯 俗作劏。宰牲謂之湯。蓋宰后必以沸湯去其毛。凡宰必用湯故以湯字代宰也。"《廣東俗語考》
劏雞,劏鴨,劏鵝,劏豬都是燒開水湯去其毛,但劏牛劏羊等就不用燒開水湯,所以就有“燒水劏牛揾工做”的俗語。
“劏”死牛,意思即是歹徒仗著人多勢眾,武器精良,欺負無反抗能力的弱小者。被人“隔硬”搶東西,就好像死牛任人宰一樣,用“劏”死牛來形容打劫,是相當貼切的。
"劏豬凳"后面一句歇后語叫做“上親就死”,
“劏”粵語里是“殺”的意思,因為從前劏豬是用一張凳的,那張凳,行內(nèi)人就叫"劏豬凳",所有豬一被抓到凳子上,就馬上因為給人劏而送命,所以人們用來比喻命硬的女人就有如"劏豬凳"一樣,一擒(撲倒)到身上就沒命!
近年香港流行的一個詞“劏房”,這個“劏”,就是指將一間房間隔開為兩間房或N間房。
“劏房”和“劏西瓜”的類似與區(qū)別:都是將一分為N(大于1的自然數(shù)),而“劏房”是劏開了還并排著的,形象表意上不及“劏西瓜”貼切,“劏西瓜”則劏開了就相互分開,不連著。
相傳順德有一塊讓人聳人聽聞的“劏仔石”,到底是什么樣的父母,才會把孩子的肚子剖開,它又到底有著什么故事呢?
相傳桂洲有一座大神廟,廟內(nèi)有一個水深七尺的池子,池里養(yǎng)著大鱉。池子上面有一條寬只有五寸的拱形小石橋。據(jù)說,這條小石橋可以證明人的清白,凡是有被懷疑的人,只要走上這條小橋,清白的人會平安無事,干了壞事自然會掉到池子里被大鱉咬死。因此這條小橋被稱為“逝愿橋”。
?
一小販吳某,因子女太多,生活一直非常清苦。有一天,妻子在河涌里摸回許多石螺,做成菜給孩子們吃,告訴小兒子這是“螺肉”。小兒子出去玩,跟其他孩子說他今天吃了“螺肉”,誰知道小兒子年紀小,發(fā)音不準,粵語“螺”跟“鵝”的發(fā)音相似,鄰居的小孩聽成了“鵝肉”。剛好黃二嫂養(yǎng)了幾只鵝,前一天剛剛丟失了一只,本來就懷疑是隔壁的人偷了,結(jié)果一聽兒子的話,頓時覺得就是吳家偷了她的鵝,立刻叫上街坊鄰里跑到吳家大吵大鬧。吳妻為證明清白,和大家一起去到神廟,因心中無愧,自然安全過橋。黃二嫂還不肯相信,依舊要吳家賠償。
吳妻一氣之下回家持刀抓著小兒子到神廟,把他按在石頭上,準備拿刀劏開兒子的肚子澄清真相。圍觀的人怕發(fā)生意外,連忙上前勸解,但黃二嫂還執(zhí)意認為吳妻故意借此推卸責(zé)任。吳妻氣極,不顧眾人勸解,執(zhí)意劏開兒子的肚子。這時,孩子受驚大哭,嘔出腹中殘物,大家一看,果然是螺肉。此時,有人過來告訴黃二嫂,發(fā)現(xiàn)有只鵝在黃二嫂家附近的竹林里。自此,大家總算徹底相信吳妻是清白的。黃二嫂為了給吳妻賠罪,只得沿途放鞭炮送吳家妻兒回家,并向吳某道歉。后人就把這塊吳妻準備劏開兒子肚子的石頭稱為“劏仔石”(文/聶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