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好奇,在相聲界,于謙和李金斗同輩,卻喊他“斗叔”,為何?
先看一張網(wǎng)上流傳很廣的照片。
大家能認(rèn)出都是誰嗎?
前排左一就是于謙當(dāng)年的搭檔劉穎,他旁邊就是李偉健和武賓。
后排左起是于謙,李金斗,李建華,陳涌泉,劉洪沂。
當(dāng)年,于謙差點(diǎn)拜師李金斗。
后來在李金斗的熱情引薦下,于謙拜了石富寬先生為師。
那么為什么于謙自降一輩,稱李金斗為叔呢?
一方面,于謙視李金斗為自己的貴人。
另一方面,跟相聲界的某種風(fēng)氣有關(guān)。
李金斗在北京曲藝團(tuán)學(xué)員班時,王長友老先生告訴他一句話:
“要想好,先做小?!?/p>
于是,他從學(xué)相聲那天起,遍地“師爺師叔師大爺”,輩小點(diǎn),嘴甜點(diǎn),說話和氣點(diǎn),凈吃香東西……
于謙也是北京曲藝團(tuán)學(xué)員班出身,也學(xué)會了那句話。很多場合里,他對李金斗極為尊重,開口就喊“叔”。
李金斗在采訪時也說過這事,他說謙兒自降一輩喊他叔,他一直很感動。
石富寬先生也是如此。
本來比侯耀文大一輩,也是自降輩分。
還有,王長友先隨劉德智學(xué)藝,后拜壽字輩的趙靄如為師,這就是自降一輩。
而趙靄如的弟子孫寶才,只比自己小一歲。
為什么拜趙靄如?
為了吃飯。
趙靄如是掌柜的,那塊地是人家的。兒子趙春田,外甥羅榮壽,那是“勢力”!
馬三立在《藝術(shù)的魅力》中說:
“北京有個愛養(yǎng)蛐蛐的老人叫王長友,北京曲藝團(tuán)的藝人對孫寶才都是格外尊敬,孫寶才壽享91歲,無疾而終?!?/p>
高德明是不是德字?
不是德字能叫高德明嗎?
高聞元、馮昆治,兩家是世交,高氏三兄弟拜馮昆治,馮昆治之子馮振聲拜高聞元,毫無爭議。
為什么高德明降輩,歲數(shù)小啊,遍地徒子徒孫,不合適,這就是道理。
為什么馮振聲沒降輩?
人家在東北,馮家班是開創(chuàng)者,就應(yīng)該遍地徒子徒孫。這也是道理。
高聞元還有一個徒弟叫吉平三。吉平三收徒熙醒生,熙醒生收徒師世元,也就是師勝杰的爸爸。
吉平三的德字,一點(diǎn)不亂。吉平三還有一個徒弟,叫姜寶林,為什么后來改拜李潔塵?一個道理。
姜寶林的徒弟裘英俊,他看見蘇文茂也不能喊師哥。
很多相聲愛好者,有幾個誤區(qū):
1、降輩就是門戶不真。
2、沒擺枝門戶就不真。
3、門戶很重要,該怎么論就怎么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張杰堯,他拜高聞元就沒擺枝,口盟。
口盟就不承認(rèn)嗎?不然。
為什么張杰堯降輩而且是被迫降輩?他有點(diǎn)愛充大輩,最后無奈降了一輩,還不如當(dāng)初就跟張壽臣拜一盟把兄弟。
拜師有的是為了學(xué)藝,有的是為了吃飯,所謂拜門。
有了門戶,就可以干這個了。郭榮啟就承認(rèn)了楊少華是自己徒弟,“有人橫你讓他找我來!”這就叫門戶真。
為什么有人刨楊少華?
還是因?yàn)樗欢脠A滑做人,所以招人不待見。
楊少華來北京演出,住王長友家,楊議是王長友口盟的徒弟,人家楊議的相面,詞句準(zhǔn)極了,王長友給說的。
不信您聽去,跟蘇文茂一樣。
還有人說,馬三立和趙佩茹,互稱“三立”、“佩茹”,趙佩茹為什么不叫馬三立三叔?
這不是大逆不道嘛?
老藝人還說過,樂意跟你論,才跟你論。
說了半天,您明白了嗎?
人家高德明、高鳳山、石富寬、于謙,都不在乎的事情,某些偽相聲迷跟著瞎操什么心啊?
真心喜歡相聲的年輕朋友們,要記住這句話:道理為大,能耐至上。
所謂的輩分高低,沒有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