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成年人的感情,就像天上的云,忽明忽暗,聚了又散。
前一天還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朋友,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沒了交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150定律”。
意思是:
一個人所能夠經營的圈子,最大程度上不會超過150個人。
也就是說,你從小到大的同學,朋友,工作之后遇到的同事,朋友的朋友,各種親戚等等。
全部加起來,最大限度能夠被你經營的人數(shù),不會超過150個人。
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根本就沒有足夠多的精力跟這么多人經營。
就像你微信好友幾百,幾千個人,能夠保持聯(lián)絡的有多少呢?
通過微信聊天,就能看出你與對方之間關系的親疏程度。
一個人看不起你,看你們的聊天狀態(tài)就知道了。
-01
被動型社交:在你們的關系里,只有你主動
成年人的社交關系,有許多不需要明說的潛臺詞。
比如:
“有空一起吃個飯”,意味著遙遙無期;
“有時間再聊”,意味著不知道什么時候有時間;
“有機會的話,一起出去逛逛”,意味著不知道什么時候有機會。
真正想要約你的人,會給你準確的日期和規(guī)劃;
真正在意你的人,從來都不會讓你久等。
在一段關系里,分成“主動型社交”與“被動型社交”。
主動型社交:
在任何關系里,都是比較主動的一方;付出感情,付出物質,投入精力,都是主動的一方。
對于主動型社交的人來說,他們常常被忽視,但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社交觀。
被動型社交:
不喜歡主動跟人交集,即使別人給他發(fā)消息,他也不怎么回應。
在任何關系中,我們都期待付出得到回應;
在微信聊天中,我們也希望對方能主動找我們聊一次天。
可你發(fā)現(xiàn):
每一次聊天,都是你主動給他發(fā)消息;如果你不主動,他也不會找你。
追求喜歡的人,只有你主動,只有你一直在付出,你還會繼續(xù)下去嗎?
經營朋友關系,每次都是你主動,別人從來不主動找你,你的耐心還能堅持多久?
“念念不忘,未必有回響”。
好的關系,平等的感情,一定是“雙向奔赴”。
正如西蒙波娃寫下的詩句:
“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
如果一段關系里只有你主動,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對方內心看不起你,只是把你當成可有可無的人。
-02
發(fā)出去的消息,如石沉大海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給某個人發(fā)消息,拿著手機遲遲等不到對方回復。
你不甘心,又發(fā)過去一條消息。
幾個小時,幾天,對方依舊沒有回應你。
只是,你在朋友圈看到了他活躍的身影;在游戲中,看到了他在線打游戲的身影。
這說明什么?
成年人的社交潛臺詞:不回你消息,就是最直接的答復。
從來都不愿意主動找你聊天,也不愿意回你消息。
這樣的人,就是看不起你;在他心里面,從來都沒把你放在“同等的位置”。
你把他當朋友,他把你當陌生人。
你對他投入了真正的愛意,傾注了自己的所有,但他對你沒有任何好感。
在成年人的關系里,“無視”基本上能說明幾個問題。
第一:他心中看不起你,對你發(fā)的消息絲毫不在意
第二:他并不喜歡你,也不希望你再去打擾他
第三:他不愿意跟你有任何交集,你們的關系已經結束了
給一個不回消息的人聊天,就像是在敲一扇無人回應的門。
在這個人人都“視手記為寶”的環(huán)境下,你覺得會有人幾天不看手機,不看微信消息嗎?
你不說,對方也不回應,感情就在沉默中消散了。
-03
看不起你的人,只會“奚落嘲諷”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想要長久保持平穩(wěn)的狀態(tài)相處下去,離不開“尊重,包容與理解”。
而與尊重對立的是:看不起,嘲諷,奚落,貶低。
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
你把他當朋友,滿心歡喜地跟他分享你最近遇到的開心有趣的事情,可他卻給你“潑一盆冷水”。
無論你說什么,他都要嘲諷你一番;
無論你獲得了什么,他都要酸溜溜地奚落你。
否定你的價值,嘲諷你的努力。
但他卻忘了,每一次他遇到煩心事,只有你愿意當他的“情緒垃圾桶”。
你聽他傾訴負面情緒,安慰他,鼓勵他。
而到你遇到了煩心事,他卻對你冷言冷語。
任何關系,倘若失去了最基本的尊重與理解,注定走不下去。
你的精力,你的感情,要留給值得的人。
知我者,珍惜;嫌我者,丟棄;懂我者,珍視。
作者亦開懷,情感心理學創(chuàng)作者,你的情感心理咨詢師。
關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兩性、社交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