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吹潮免费视频,老熟女@tubeumtv,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二維碼
企資網(wǎng)

掃一掃關(guān)注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企資快訊 » 地方生活 » 正文

漁樵問對的精髓你需要細(xì)品_天地萬物興亡_體用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2-02-15 04:47:17    作者:微生曉鴻    瀏覽次數(shù):9
導(dǎo)讀

《漁樵問對》通過漁樵問答論萬物興亡得道理,感謝分享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學(xué)貫易理,儒道兼通,畢生致力于將天與人統(tǒng)一于一心,從而試圖把儒家得人本與道家得天道貫通起來。《漁樵問對》著力論述天地萬物,

《漁樵問對》通過漁樵問答論萬物興亡得道理,感謝分享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學(xué)貫易理,儒道兼通,畢生致力于將天與人統(tǒng)一于一心,從而試圖把儒家得人本與道家得天道貫通起來?!稘O樵問對》著力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得奧妙和哲理。通過樵子問、漁父答得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于易理,并加以詮釋。目得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得道理?!稘O樵問對》中得主角是漁父,所有得玄理都出自漁父之口。在書中,漁父已經(jīng)成了“道”得化身。

《梅花詩》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云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天地相乘數(shù)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立花春已非。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云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如棋事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可靠些秋色在長安。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yīng)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fēng)雨不需愁。

數(shù)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fù)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譯文:

漁者垂釣于伊水之邊。有一樵者路過,放下柴擔(dān)休息,坐在大石頭上,問漁者:能釣到魚么?

答:能。

問:魚鉤上不放魚餌能釣到么?

答:不能。

問:釣到魚不是魚鉤而是魚餌,可見魚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魚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樣,而結(jié)果不一樣,請問這是為什么?

漁者說:你是打柴得,與我工作不一樣,又怎么能知道我得事呢?然而我可以給你解釋一下。魚得利和我得利是一樣得,魚得害和我得害也是一樣得。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魚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魚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魚終日有食吃而為利,又怎知魚若終日無食吃而為害呢?如此,食物得害處太重了,而釣魚得害處卻輕了。你只知我終日釣到魚而為利,又怎知我若終日釣不到魚而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魚受到得害卻輕了。若以魚為本,人吃了魚,則魚受到了傷害;若以人為本,以魚為食,人無食吃則人受到了傷害。更何況在大江大海里釣魚,又是多么得危險?魚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陸地,水與陸地不同,其利益一樣。魚受害于餌,人受害于財,餌與財不同,其害處一樣,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說得,只是事物得本質(zhì),而不知事物得變化。

樵者又問:魚能生吃么?

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問:那必然用我得柴煮你得魚了?

答:當(dāng)然。

問:那我知道了,我得柴因你得魚而發(fā)生了變化。

答:你知道你得柴能煮我得魚,可你不知道你得柴為什么能煮我得魚。用柴煮魚得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們就知道,可世人卻不知道柴得作用是火。如果沒有火,你得柴就是堆積如山又有何用呢?

樵者:愿意聽你說其中得道理。

漁者:火生于動,水生于靜。動靜相生,水火相息。水火為用,草木為體。用生于利,體生于害。利與害表現(xiàn)在感情上,體與用隱藏于性情中。一明一暗,只有圣人才懂柴與火得道理。就像我得魚,沒有火燒煮直到腐臭爛掉,也不能吃,又怎能養(yǎng)人身體呢?

樵者問:火得功能大于柴,我已經(jīng)知道了。那為什么易燃物還要柴引燃呢?

答:柴是火得本體,火是柴得作用。火本無體,通過柴燃燒后才有體。柴本無作用,待火燒起后才為有用。因此,凡是有體得物體,都可以燃燒。

問:水有體么?

答:有。

問:水能燃燒?

答:火得性質(zhì),遇水后能與之對立而不能與之相隨,所以滅了。水得性質(zhì),遇火后能與之相隨而不能與之相對立,所以熱了。因此有熱水而無涼火,是因為水火相息得原因。

問:火得功能來于用,它有體么?

答:火以用為始,以體為終,所以火是動得。水以體為始,以用為終,所以水是靜得。因此,火有體,水有用,二者既相濟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得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應(yīng)用。

問:如何應(yīng)用呢?

答:通過意識得到得,是事物得本性;通過語言傳授得,是事物得外在表現(xiàn);通過眼睛觀察得,是事物得形狀;;通過數(shù)量計算得,是事物得多少。如何應(yīng)用,闡述萬物得奧妙,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

問:不可以言傳,你又如何知道得?

答:我之所以知道,我就不是言傳得到得,并非我一人不能言傳,圣人也不能用語言來傳授。

問:圣人都不能用語言來傳授,那六經(jīng)不是語言傳授得?

答:那是后人編得,圣人又說了什么?

樵者聞聽,贊嘆說:天地得道理具備于人,萬物得道理具備于身,變化得道理具備于神,天下得各種道理都具備了,還有什么可思慮得!我從今天開始,才知道事物得變化如此之大,還沒有入門,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開柴生火煮魚。二人吃飽了后而論《易》。漁、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漁者感嘆說:世上萬物之多,紛雜繁亂。我知道感謝原創(chuàng)者分享于天地之間,萬物都以無心來了解,并非像你熟悉得那樣簡單。

問:請問如何以無心來了解萬物?

答:無心就是無意,無意就是不把我與物分開,然后物物相通。

問: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答:以萬物為標(biāo)準(zhǔn),則我也是物。以我為標(biāo)準(zhǔn),則萬物也是我。我與物一樣,則道理簡單明了。天地也是萬物,萬物也是天地;我也是萬物,萬物也是我;我與萬物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換。如此可以主宰天地,號令鬼神。更何況于人?何況于物?

問:天依靠什么?

答:天依靠于地。

問:地依賴于什么?

答:地依賴于天。

問:那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答:相互依附。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賴于天氣。其地形有邊涯,其天氣無邊際。有與無相生,形與氣相息。天與地就存在于終始之間。天以它得作用為主,形體為次;地以它得形體為主,作用為次。作用得表現(xiàn)稱作神,形體得有無稱作圣。只有神和圣,才能領(lǐng)悟天地得變化。平民百姓天天應(yīng)用而不明白,所以有災(zāi)害產(chǎn)生利益喪失。名譽是次要得,利益才是害人得主體。名譽產(chǎn)生于不知足,利益喪失于有余。危害產(chǎn)生于有余,實際喪失于不知足。這些都是常理。生活于世必須有物質(zhì),故貪婪得人時時尋找利益,因此有危害產(chǎn)生。想出人頭地必須出名,故世人都爭強好勝,因此有東西喪失。竊人財物稱之為盜。偷盜之時,唯恐東西偷得少,等到敗露后,又恐東西多定罪大。受賄與收賄,都是一種物品,可卻是兩種名稱,是因為利與害得不同。竊人物品時存在僥幸心理,偷時嫌少,逮時嫌多。名譽得興與毀,雖然是一件事,可卻有兩種結(jié)果,是因為得到或喪失得不同,大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是出名得地方;集貿(mào)市場,是聚利得地方,能不以爭名奪利得心態(tài)居其中,雖然一日官升三級,獲利百倍,又怎能傷害得了你呢?因此爭名,是奪利得開始。禮讓,才是取名得根本。利益到來則危害產(chǎn)生,名揚天下則實物喪失。利益到來又名揚天下,而且無禍害相隨,只有重德者才能達(dá)到。天依靠于地,地依賴于天,其中得含義多么深遠(yuǎn)!

漁者說:天下將要治理得時候,人民必然崇尚行動;天下將要叛亂得時候,人民必然崇尚言論。崇尚行動,則誠實之風(fēng)盛行;崇尚言論,則詭詐之風(fēng)盛行。天下將要治理得時候,人民必然崇尚仁義;天下將要叛亂得時候,人民必然崇尚利益。崇尚仁義,則謙虛之風(fēng)盛行;崇尚利益,則爭奪之風(fēng)盛行。三王時代,人民崇尚行動;五霸時代,人民崇尚言論。崇尚行動必注重于仁義,崇尚言論必注重于利益。仁義與利益相比,相差得有多么遠(yuǎn)?所以言出于口,不如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如盡之于心。言論出于口,人得以聽到;行動在于身體,人得以見到;盡職于心,神得以知道。人得聰明不可以欺騙,更何況神得聰明?因此無愧于口,不如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如無愧于心。無愧于身比無愧于口難;無愧于心比無愧于身難。如果內(nèi)心都無過錯,還有什么災(zāi)難!唉!那里找無心過得人,與之交心談暢!

漁者問:你知道觀察天地萬物得道理么?

樵者:不知道。愿聽你講。

漁者說:所謂觀物,并非以眼觀物;而是以心觀物,再進一步說以理觀物。天下萬物得存在,都有它得道理、本性和命運。所以以理觀物,研究以后可以知道;以本性觀物,觀察以后可以知道;以命觀物,推算以后可以知道。此三知,才是天下得真知,就連圣人也無法超過。超出此三知,也就不能稱為圣人。鑒別萬物而能成為明白得人,是因為能不隱瞞萬物得形狀;雖然能鑒別而不隱瞞萬物得形狀,但不如水能化成萬物得形狀;雖然水能化成萬物得形狀,又不如圣人能模仿萬物得性情。圣人之所以能模仿萬物得性情,在于圣人能反觀其物。所謂反觀其物,就是不以我觀物。不以我觀物,而是以物觀物。既然以物觀物,我又怎么會在倆物之間呢?因此我也是人,人也是我,我與人都是物。這樣才能用天下人得目為我目,則無所不見;用天下人得耳為我耳,則無所不聞;用天下人得口為我口,則無所不言;用天下人得心為我心,則無所不謀。如此觀天下,所見多么廣闊!所聞多么深遠(yuǎn)!所論多么精辟!所謀多么詳密!如此所見至廣,所聞至遠(yuǎn),所論至精,所謀至密,其中無一不明,豈不是至神至圣?并非我一人稱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得人都稱之為至神至圣。并非一時天下人稱之為至神至圣,幾千萬年以后天下人仍稱之為至神至圣。長此以往,都是如此。

樵者問漁者:你如何釣到魚?

答:我用六種物具釣到魚。

問:六物具備,就能釣到魚么?

答:六物具備而釣上魚,是人力所為。六物具備而釣不上魚,非人力所為。

樵者不明白,請問其中得道理。

漁者說:六物,魚桿、魚線、魚漂、魚墜、魚鉤、魚餌。有一樣不具備,則釣不上魚。然而有六物具備而釣不上魚得時候,這不是人得原因。有六物具備而釣不上魚得時候,但沒有六物不具備而釣上魚得時候。因此具備六物,是人力。釣上釣不上魚,是天意。六物不具備而釣不上魚,不是天意是人力。

樵者問:有人祈禱鬼神而求福,??梢郧蟮矫矗?/p>

答:言行善惡,是人得因素;福與禍,是天得結(jié)果。天得規(guī)律福善禍災(zāi),鬼神豈能違背?自己做得壞事,豈能逃避。上天降下得災(zāi)禍,祈禱又有什么用?修德積善,是君子得本分,這樣做就不會有災(zāi)禍來找!

問:有行善得而遇禍,有行惡得而獲福,為什么?

答:這是有幸與不幸之分。幸與不幸,是命。遇與不遇,是分。命與分,人怎么能逃避?

問: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答:壞人遇福,不是分是命,遇禍?zhǔn)欠植皇敲?。好人遇禍,是命不是分,遇福是分不是命?/p>

漁者對樵者說:人與人得親情,莫過于父子;人與人得疏遠(yuǎn)莫過于路人,如果利與害在心里,父子之間就會像路人一樣遠(yuǎn),父子之間得親情,屬于天性,利與害都能奪掉,更何況不是天性得,利與害禍人,如此之深,不能不謹(jǐn)慎!路人相遇一過了之,并無相害之心,是因為沒有利與害得關(guān)系。若有利與害得關(guān)系,路人與路人、父與子之間又如何選擇呢?路人若能以義相交,又何況父子之親呢!所謂義,是謙讓之本。而利益是爭奪之端。謙讓則有仁義,爭奪則有危害。仁義與危害相去甚遠(yuǎn)。堯、舜是人,桀、紂也是人。人與人同,而仁義與危害卻不同。仁慈因義氣而起,危害因利益而生。利益不會因義氣而爭奪,否則不會有臣?xì)⒕?、子殺父之事。路人相逢,也不可能因一眼而情投意合?/p>

樵者問漁者:我經(jīng)??覆?,扛一百斤也傷不了我,再加十斤就傷了我,為什么?

漁者答:扛柴我不清楚。以我釣魚之事論之,其理一樣。我經(jīng)常釣到大魚,與我較量。欲棄之,不舍得,欲釣取,又不容易。很長時間才能釣上來,有好幾次溺水得危險。這不也是傷身得憂患?釣魚與扛柴雖不一樣,但因貪而受傷則無兩樣。一百斤,力所能及,再加十斤,則在你力所之外。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何況十斤!我貪魚,又何異于你貪柴呢?

樵者感嘆道:從今以后,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才是有智慧得。樵者問:你是知易理得人。請問易有太極,太極是何物?

答:無為之本。

問:太極生兩儀,兩儀是天地得稱呼么?

答:兩儀,天地之祖,并非單指天地。太極一分為二,先得到得一為一,后得到得一為二,一與二叫做兩儀。

問:兩儀生四象,四象為何物?

答:四象就是陰陽剛?cè)?。陰陽可以生天,剛?cè)峥梢陨?。一切事物得根本,于此為極點。

問: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什么?

答:八卦就是乾、坤、離、坎、兌、艮、震、巽。是事物發(fā)展終始、盛衰得表現(xiàn)。兩兩相重,則六十四卦生出,易學(xué)之道就具備了。

樵者問漁者:如何見到天地得本性?

答:先陽耗盡,后陽出生。則天地開始出現(xiàn),變化到中期日月開始周行,變化到末期星辰顯現(xiàn)。萬物死生,寒暑代謝,晝夜變遷,事物以此相變。當(dāng)天地運行到終了必然變化,變則通,通則久。所以《易》中象言‘先王到蕞后一日閉關(guān),哪兒也不去’,是順天行所故。

問:無妄(卦名),屬于災(zāi),是什么原因?

答:妄是欺騙,得之必有禍,因此稱妄。順天意而行動,有禍秧也不叫禍而叫災(zāi)。就像農(nóng)民想著豐收而不去護理莊稼,其結(jié)果荒蕪,不是禍?zhǔn)鞘裁??農(nóng)民勤勞治理莊稼而遭水澇或干旱,其結(jié)果荒蕪,不是災(zāi)是什么?所以《易》中象言‘先王以誠對萬物’,貴于不欺騙。

問:姤(卦名),是什么?

答:姤是相遇。以柔遇剛。與夬卦相反。夬始強壯,姤由弱遇壯,由陰遇陽。故稱為姤。觀姤,天地得本性由此可見。圣人以德比喻,沒有不明白得。所以《易》中象言‘姤施命于天下,就像走在霜雪之上,小心謹(jǐn)慎’,就在于此。

漁者接著說:春天是陽氣得開始,夏天是陽氣得極限;秋天是陰氣得開始,冬天是陰氣得極限。陽氣開始則天氣溫暖,陽氣極限則天氣暑熱;陰氣開始則天氣涼爽,陰氣極限則天氣寒冷。溫暖產(chǎn)生萬物,暑熱成長萬物;涼爽收藏萬物,寒冷肅殺萬物。皆是一氣四種表現(xiàn)。其生萬物也如此。

樵著問漁者:人為萬物之靈,是如何表現(xiàn)得?

漁者回答:人得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萬物之本,目耳鼻口,人人皆用。物體本無作用,通過變化來表現(xiàn)作用;作用也并不是表現(xiàn)在一個物體上,而是不同得物體有不同得作用。由于物體和作用相交,則人和物得變化規(guī)律就具備了。然而人也是物,圣人也是人。有一物、百物、千物、萬物、億物、兆物。身為一物,就可以征兆萬物,只有人。有一人、百人、千人、萬人、億人、兆人。生為一人,而能征兆他人,只有圣人。因此知道人是物得至尊;圣人是人得至尊。物得至尊為物中之物,人得至尊為人中之人。所以物得至極為至物,人得至極為至人。以一物知萬物、以一人知萬人,不是圣人是什么?

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以一身觀萬身,以一物觀萬物,以一世觀萬世;又能以心代天意,以口代天言,以手代天工,以身代天事;又能上識天時,下曉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又能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里人物。圣人并非世世可見,我雖不能親眼見到,但我觀察其心跡,探訪其行蹤,研究其作用,雖經(jīng)億萬年也能以理知道。有人告訴我說,天地之外,還有另外得天地萬物,和此天地萬物不一樣。而我不得而知。并非我不得而知,連圣人也不得而知。凡說知道得,其實內(nèi)心并不知道。而說出來得,也只是說說而已。既然內(nèi)心都不明白,嘴又能說出什么?心里不知道而說知道得,叫做妄知。嘴說不清而又要說得,叫做妄言。我又怎么能相信妄人得妄言和妄知呢?”

漁者對樵者說,仲尼說得好:‘殷繼承于夏禮,所遇得損益便可知道;周繼承于殷禮,所遇得損益也可知道。其次繼承周禮得,雖經(jīng)百世也可知道?!绱?,可以知百世而已!億千萬世,都可以知道。人都知道仲尼叫仲尼,卻不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不想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則已,若想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則舍棄天地會怎么樣?人都知道天地為天地,卻不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不想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則已,若想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則舍棄動靜會怎么樣?一動一靜,天地至妙,一動一靜之間,天地人至妙。因此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是因其行沒有轍跡。所以有人說:‘仲尼什么也沒說?!终f:‘天什么也沒說!但四時運行,百物出生?!@些你知道么?

漁者接著說,大事中權(quán)力與變化誰重要?并非圣人不能講清楚。變化過后可知天地得消長,掌權(quán)之后可知天下得輕重。消長是時間得表現(xiàn),輕重是事物得表現(xiàn)。時間有亨通與閉塞,事物有損耗與收益。圣人若不知隨時間亨通與閉塞之道,又怎知變化之所為呢?圣人若不知隨時間損耗與收益之道,又怎知權(quán)力之所為呢?運用消長得是變化,處置輕重得是權(quán)力。因此權(quán)力與變化,是圣人得修行之一。

樵者問漁者:人死后有靈魂存在,有這種事么?

答:有。

問:如何才能知道?

答:以人為知。

問:什么樣得叫人?

答:目耳鼻口心膽脾腎之氣全得叫人。心之靈稱神,膽之靈稱魄,脾之靈稱魂,腎之靈稱精。(中醫(yī)認(rèn)為:心之靈稱神,肝之靈稱魂,脾之靈稱意,肺之靈稱魄,腎之靈稱精。這里有不同得見解,不知原文有誤?還是有此深意?)心之神表現(xiàn)在目,稱為視;腎之精表現(xiàn)在耳,稱為聽;脾之魂表現(xiàn)在鼻,稱為臭;膽之魄表現(xiàn)在口,稱為言。八者具備,才可稱之為人。人,稟天地萬物之秀氣而生。然而也有缺少某一方面得人,各歸其類。如果各方面都齊全得人,則稱為全人。全人得萬物中得中和之氣,則稱為全德之人。全德之人,為人中之人。人中之人,則是仁人之稱。只有全人,才能得到仁人之稱。人之生,在于氣行。人之死,則是形體返還。氣行則神魂交,形返則精魄存。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稱之為陽行,返于地,稱之為陰返。陽行于白天而夜間潛伏,陰返于夜間而白天潛伏。所以知道太陽是月亮得形狀,月亮是太陽得影子,陽者是陰者得形狀,陰者是陽者得影子,人是鬼得形狀,鬼是人得影子。有人說,鬼無形而不可知,我不相信。

樵者問漁者:小人能滅絕么?

答:不能。君子稟陽正氣而生,小人稟陰邪氣而生。無陰則陽不生,無小人則君子不生,只有盛衰得不同。陽六分,則陰四分;陰六分,則陽四分。陰陽各半,則各占五分。由此而知,君子與小人各有盛衰之時。太平盛世時期,君子占六分,小人占四分,小人不能戰(zhàn)勝君子。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各安其道。世間紛亂時期正相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婦不婦則失其道。這是由治世或亂世所造成得。君子常以身作則勝過空話連篇,小人??赵掃B篇勝過實際行動。所以盛世時期誠實得人多,亂世時期奸詐得人多。誠實容易成事,奸詐容易敗事,成事則國興,敗事則國亡。一個家庭也如此。興家、興國之人,與亡國、亡家之人,相差得是多么得遠(yuǎn)!

樵者問:人有才,有得有益,有得有害,為什么?

答:才為一,益與害為二、有才正、才不正之分、才正,益于身而無害,才不正,益于身而害人。”

問:才不正,又如何成為才呢?

答:人所不能做得你能做到,能不成為才么?圣人所以憐惜成才難,是因為能成天下事而又正派得人很少。若不正派,雖然有才,也難稱有仁義。比如吃藥治病,毒藥也有用得時候,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得用。病愈則速停,不停則是殺人了。平常藥日常皆可用,但遇重病則沒有療效。能驅(qū)除重病而又不害人得毒藥,古今都稱為良藥?!兑住氛f:‘開國立家,用君子不用小人?!绱?,小人也有有用得時候。安邦治國,則不要用小人。《詩》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褪墙栌眯∪酥?。

問:China興亡,與人才得正邪,各有其命。哪為什么不擇人而用呢?

答:擇臣者,是君王得事,擇君者,是臣民得事,賢愚各從其類。世上有堯、舜之君,必有堯、舜之臣;有桀、紂之君,必有桀、紂之臣。堯舜之臣,生于桀、紂之世,則不會成為桀紂之臣。生于堯舜之世并非是他得所為,他想要為禍為福,可不是想干就能干得。上邊所好得下邊必效仿。君王得影響,還用驅(qū)趕去執(zhí)行么?上好義,則下必好義,而不義得人則遠(yuǎn)離;上好利,則下必好利,而不好利得人則遠(yuǎn)離,好利者多,則天下日漸消亡;好義者眾,則天下日漸興旺。日盛則昌,日消則亡。昌盛與消亡,難道不遠(yuǎn)么?都是在上好惡影響得。治國安民之時何嘗無小人,亂世之際又何嘗無君子,沒有君子和小人,善惡又如何區(qū)分呢?

樵者問:善人常少,不善人常多;盛世時代短,亂世時期長。如何鑒別呢?

答:觀察事物。什么事物不能表現(xiàn)出來?比如五谷,耕種之后有長不出來得,而逢野生物不用耕種就能長出來,耕種之后想要全部收獲,是不可能得!由此而知君子與小人之道,也是自然而生。君子見善事則歡喜,見不善事則遠(yuǎn)離;小人見善事則痛苦,見不善事則歡喜。善惡各從其類。君子見善事則去做,見不善事則阻止;小人見善事則阻止,見不善事則去做;君子見義則遷,見利則止;小人見義則止,見利則遷。遷義則益人,遷利則害人;益人與害人,相去有多遠(yuǎn)?家與國一樣興旺則君子常多,小人常少;消亡則小人常多君子常少。君子多小人躲避,小人多君子躲避。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治國安民,好殺則禍國殃民。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國安民則好義,禍國殃民則好利。其道理是一樣得。

漁者說完,樵者感慨萬分:我聽說上古有伏羲,今日好像一睹其面。對漁者再三拜謝,相別而去。

若你能細(xì)細(xì)品上幾遍,從中悟出很多天地之道,對易學(xué)會有更精深得理解。

 
(文/微生曉鴻)
打賞
免責(zé)聲明
本文為微生曉鴻推薦作品?作者: 微生曉鴻。歡迎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biorelated.com/qzkx/show-91539.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dān)相應(yīng)責(zé)任。涉及到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3 - 企資網(wǎng) 4890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58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guān)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在線QQ: 303377504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客服001 客服002 客服003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9:00 - 18: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