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民國到新中國,火車經(jīng)歷過哪些變遷?
每年春運,火車都是大家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一百多年來,火車與中國人的歷史和生活交錯出了豐富的故事。從當初陌生的“鋼鐵怪物”,到如今風馳電掣的高鐵,火車本身有了巨大的發(fā)展,搭乘火車的人們,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和心態(tài)。
很多小伙伴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地踏上了回家過年的行程。在北京,書評君看到地鐵里的乘客紛紛拖著大箱小箱,幾大火車站變成了最熱門的地方。
每年春運,火車都是大家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一百多年來,火車與中國人的歷史和生活交錯出了豐富的故事。從當初陌生的“鋼鐵怪物”,到如今風馳電掣的高鐵,火車本身有了巨大的發(fā)展,搭乘火車的人們,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和心態(tài)。說起火車,每個人、每代人,都會有不同的記憶可以講述。
今天這一條推送,是關于火車的一些書。我們“邀請”這些書,來講一講火車的故事,和前世今生。
整理撰文? |? 李妍
在《火車上的民國》一書里,讀到一個段子讓人忍俊不禁——
1925年,在杭州工作的朱自清到上海拜望葉圣陶等友人。幾天之后,朱自清乘火車返回杭州。老友相別,自然有幾分不舍。在火車站,大家正在依依惜別,不知道誰說了一句很掃興的話——“早點去占個座位吧”。朱自清聽罷,“轉身徑去,頭也不回”,向車廂走去。
讓溫柔敦厚的名作家“頭也不回”的原因,是當時的火車不實行對號入座,因此想要坐上一個座位,必須去搶占才行,往往還得爭先恐后、你推我撞。所以被提醒占座的朱自清,想必心理壓力不小?!痘疖嚿系拿駠愤@本書里,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民國時期要怎樣買票、乘車,火車票貴不貴,火車的晚點率如何,誰在火車上能受到優(yōu)待,餐車里的伙食種類如何……雖然都“雞零狗碎”,卻共同勾勒出火車內外的大千世界。
回民國,坐一趟火車
1
《火車上的民國》,李子明著,中國鐵道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通常意義的“鐵路史”研究關注的都是鐵路的修建、與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等宏觀問題,卻往往忽略人們乘坐火車時的具體經(jīng)歷和與之相關的悲歡離合的故事?!痘疖嚿系拿駠藩毐脔鑿?,專注于常被忽視的“鐵路生活史”。全書實際上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回到民國坐火車”,講述民國時期鐵路的客運規(guī)則,還原當時人們乘坐火車的場景,素材來自于文人的寫作和相關史料;二是“坐著火車看民國”,將火車作為觀察民國史的一個窗口。作者李子明是歷史專業(yè)出身,后來供職于中國鐵道博物館,專注于從史料和文字中打撈和研究中國鐵路史。這本書讀起來相當有趣,仿佛穿越到民國親身擠了一次火車,窺探到當時的人間百態(tài)。
豐子愷《車廂社會》中記錄的民國時期車廂一角。
2
《文以載車: 民國火車小傳》,陳建華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版
同樣關于“火車”和“民國”,2017年出版的這本《文以載車》視角就相當不同。雖說副標題是“民國火車小傳”,但作者的視野主要是在現(xiàn)代文學文化史而非火車史。火車這一代表現(xiàn)代科技的外來物,從第一次行駛于中國土地之上就激起千層浪,它是追求富強之國的現(xiàn)代性表征,而它的速度與轟鳴,又在無形之中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與行為方式。
這本小書從現(xiàn)代文學中選讀與火車有關的文本,借由細讀加以分析和想象。比如當火車尚屬陌生新奇的“黑壓壓龐然大物”,《點石齋畫報》《神州畫報》等報刊中充斥著火車起火、壓死路人等災難、恐懼的圖景,在寫實中不無詛咒之意;而各國列強爭先恐后在中國建造鐵路,又伴隨著喪權辱國、盡失言面的心理,有漫畫就從這一角度進行辛辣的諷刺。
鐵路之擴張,《神州畫報》,1907
在小說家們的筆下,火車車廂成了鏡像舞臺,這一新的公共空間,映現(xiàn)出民國以來的政壇風云、社會百態(tài)?;疖囖Z隆的機聲、所向披靡的偉力,曾被五四時期的作家賦予某種歷史方向的象征意義,“向著無限的前途奔放”。而火車的速度讓窗外的風景稍縱即逝,“原野飛過了。小河飛過了。……一切的風景都只在眼膜中占了片刻的存在就消滅了”,這種新異的體驗對人們感知模式所造成的沖擊,也迅速被現(xiàn)代派的作家們所捕捉。
現(xiàn)在火車開滿了機器,正向著無限的前途奔放!車窗外的大陸如飛也似的轉動。車上的人或沉默地坐著,或高聲談笑著,或唱著不成調的樂歌:大都是在那里等候著各人所想象的前途到來!(孫俍工《前途》)
鐵路,首先是修建,是發(fā)展
如果想要了解中國的鐵路是怎樣從無到有,火車是怎樣從慢到快的發(fā)展歷程,當然還是要借助一些謹嚴正式的歷史著作。比如這本《中國鐵路發(fā)展史》講述的是1876-1949年之間,中國鐵路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鐵路發(fā)展史》(1876-1949,金士宣,徐文述編著,中國鐵道出版社1986年版
這一時期之中,有一些具有獨特意義的鐵道線,得到了特別的關注。比如詹天佑與京張鐵路早已走進歷史教材;而在西南邊疆,修建于1904-1910年的滇越鐵路,因為當時就有來自法國的媽爾薄特一家親身經(jīng)歷并予以記述,留下了難得的記憶素材。漫畫家李坤武將他們的見聞重新以漫畫的形式呈現(xiàn),再現(xiàn)這條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的鐵路的艱辛、傳奇和浪漫。
《云端上的鐵路》,李昆武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6月版
而把視線切回到近半個世紀,中國鐵路發(fā)展之快,已經(jīng)很難被書及時涵蓋。曾任中國南車集團總經(jīng)理,中國南車股份公司董事長的趙小剛,以個人回憶錄的形式寫成了一本《與速度同行》,可以作為新中國造車修路進程的一個旁證。他是中國鐵路和中國高鐵改革、變遷與發(fā)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書中,他講述自己在中國南車親歷的人與事、功與過,記述了鐵路發(fā)展與改革開放歷史背景,以及與西門子等跨國公司的競合關系等等。
《與速度同行:親歷中國鐵路工業(yè)40年》, 趙小剛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5月版
那些已經(jīng)成為回憶的火車
《火車上的中國人》,王福春著,后浪丨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6月版
似乎每一年總會在朋友圈里看到對這組“火車上的中國人”攝影作品的分享。攝影師王福春大半生投身于鐵路攝影,他的這些黑白影像中,每一張鮮活、真實的臉,都能喚起幾代中國人對火車苦樂交加的記憶。他鏡頭中的這些場景,是最平凡的中國人,在演繹最平凡最真實的故事,但當有了時間的縱深,每一個畫面都讓人感嘆,乃至于震撼。
炎熱。1995,武漢--長沙。攝影/王福春。
匆忙。1994,哈爾濱站。攝影/王福春。
《老火車的時光慢游: 35段經(jīng)典綠皮火車之旅》,齊棟著,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7月版
《火車上的中國人》中,綠皮車廂內外滿是擁擠,疲憊,混亂,它們終于隨著鐵路的發(fā)展變得稀見,卻因此又成為不少人追憶、懷念的對象。“逝去”就像一只柔光濾鏡,汗水和焦慮不見了,不緊不慢的節(jié)奏和人與人之間更親密的關系卻被凸顯?!熬G皮火車”,正在成為一種懷舊美學的符號?!独匣疖嚨臅r光慢游》的作者,就是一個綠皮火車“迷”,他說,臟亂差、不舒適,這些都是事實,但是“綠皮火車最讓我覺得溫暖的,是她超越一切的人情味”。他想念嘈雜的車廂中所充滿的“讓人感懷的生活氣息”。
這本書所記錄的,是作者35段綠皮火車的旅行體驗。他毫不掩飾自己對綠皮火車獨有的情結,相信人應該有“天生就喜歡慢的權利”。所以,這是旅行筆記,也是綠皮火車的一支挽歌。會被它打動的,是在青春中經(jīng)歷了綠皮火車從“主流”到消亡的一代人。
當火車本身成為風景
甚至,關于火車的認知,對火車的情感,都不再附著于火車的“乘坐”和“運輸”屬性。綿延交錯的鐵路網(wǎng)成為中國大地上的橫縱坐標,而奔馳其上的火車,本身就成了一種風景。有一批年輕人有了新的身份——“火車迷”,他們搭乘火車,卻未必真是為了去某個地方,只是要親身體驗不同的火車與線路;他們追尋火車,也不再是為了“占座”或趕路,而只是為了能站在合適的地點,為火車拍下一張最美的照片。
《中國鐵道風景線: 探尋最美中國鐵路》,羅春曉著,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年5月版
《中國鐵道風景線》的作者羅春曉就是這樣一位“火車迷”,他深入探訪全國各地數(shù)十條鐵道線,尋找和記錄它們融入自然的精彩場景和工程造詣,探尋其歷史和沿途的人文風情。在書中,他選擇了濱綏、滇越、京張、青藏等 7 條最具風景之美和歷史人文價值的鐵道線,從南國春日的油菜花海,到仲夏昆侖的千年雪峰,從秋季興安嶺上的滿山秋色,到寒冬塞北的萬里冰封,他用詳細的文字和300余張圖片,介紹它們沿途的風景、歷史與變遷。
《追火車:華北東北卷》,王嵬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年輕的自由攝影師王嵬也是一位鐵路迷,自小喜愛火車的他,將這一愛好做成了自己的事業(yè)。十幾年來,他南來北往拍攝火車,行攝路程已達40多萬公里,足跡踏遍全國鐵路干支線路60余條,拍攝鐵路圖片40萬幅。這本書中有多幅火車寫真美得令人窒息,而這都是他經(jīng)歷種種挫折、磨難以及冒險,攀山涉水所拍得。他講述了自己的拍攝經(jīng)驗,以及發(fā)生在旅途、火車、火車站中的有趣和感人故事,也讓我們看到,“火車”這一龐然大物,可以讓人與之碰撞出怎樣熱切而美麗的情感。
京張鐵路(攝影/王嵬)
穿林海跨雪原(攝影/王嵬)
最美麗的季節(jié)(攝影/王嵬)
好啦,祝大家在回家的火車上,一路順利,有美好的相遇。
整理撰文:李妍
編輯:徐悅東